“一断一策”助黄河水质再提升 2022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优良水质达93.8%,精准施策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一断一策”助黄河水质再提升 2022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优良水质达93.8%,精准施策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时间: 2023-04-10 15:28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4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为促进这一法规严格落地落实,陕西省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2022年,黄河流域陕西段水质总体状况首次达优,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机械闸“变身”智能闸 ,实现雨污分流减轻污染

受地形影响,黄河流域陕西段许多城市的污水收集管网沿河而建,城区雨污合流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体沟道。

要收集这些区域的污水,就要借助雨水排洪渠,再通过控制截流闸,决定雨水、污水去向。但传统机械截流闸依赖人工现场管理,一旦雨天未及时关闭,便可能导致雨水、污水混流入河,遂成污染隐患。

因壶口瀑布而闻名的延安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作纵深推进,采用截流闸的传统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记者日前在黄河支流延河延安市宝塔区北桥沟段,见到可实现自动启闭的截流闸。“这是智能截流闸1号池,作为沉淀池,它主要用来去除漂浮物。这是2号设备池,这里安装的5根竖管能自动检测水质变化,将数据上传至设备箱,终端便会自动启闭闸门,进行管道污水收集。”延安水务环保集团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申进弯腰揭开污水池井盖,详细介绍道。

申进说,经传感器综合分析,当闸口水质高于预警值时,截流闸闸门会自动开启,污水流入管网;当检测到闸口水质低于预警值,即水质符合排放要求时,闸门会自动关闭,清水排入河中。

众所周知,初汛易带来污染。但在雨天初期,智能截流闸会先将超过水质预警值的“头部”雨水排进污水管网,之后关闭闸门,让干净雨水流入河中。

“相较过去,智能截流闸避免了雨期人工下河关闭闸门的安全问题,使河流水体免于污染,也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负荷。”谈及智能截流闸带来的变化时,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宝塔分局副局长张子睿说。

这套2022年6月改造的智能截流工程,每天可收集周边400多户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2022年,延安市完成传统截流闸升级改造试点两座,按计划今年将实施城区111处传统截流闸的改造升级。

通过下足“精准”功夫,延安市压实治水主体责任,坚持实施水污染补偿和奖励制度,先后制定水污染防治追责办法和量化问责情形等政策文件,对标制定《延安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系统治水,补齐短板,累计投入资金70亿元,建成各类污水处理厂(站)约200座,实现污水日处理能力比2015年翻一番,并推动已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持续完善污水管网,推进雨污分流。

在精准“组合拳”的作用下,2022年,黄河流域延安段水质提升明显。延安市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惠振龙说:“过去一年,延安市14个国控断面、14个省控断面、13个市控县区出境断面首次全面达标,两项水质考核指标均超额完成省考任务,水质改善排名位居全国第37位,水质排名稳步退出全国后50位。”

三级排查促源头管控, 三水统筹为河流“解渴”

黄河生态治理,要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坚持系统治水,这就离不开对黄河众多“毛细血管”的治理。

作为黄河重要支流之一的石川河,位于渭南市富平县境内,长达36.4公里。为确保河流水质稳定,对沿河排污口的监管就成了当地工作的重中之重。

记者日前来到渭南市富平县环城南路段,跟随生态环境执法人员随机巡查石川河的一个入河排污口。“这是石川河第27号雨水排口,今天主要是检查这里是否存在生活污水和雨水混排现象。”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富平分局副局长张小明冒雨检查沿河排污口时介绍道。

经仔细查看,发现此排污口流水为路面雨水,不存在污水混流。像这样的巡查,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在规定时间进行。

通过采用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专家质控核查“三级排查”的方式,渭南市对石川河所有入河排污口做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建立石川河入河排污口台账清单,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通过源头管控,改善河流水质。

针对石川河缺水问题,渭南市坚持三水统筹,通过“外部调水”与“内部节水”两种途径为石川河“解渴”。

渭南市富平县再回首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副经理雷博介绍:“以前,我们执行的是黄河流域B标准,2019年实施提标改造后,出水标准依照黄河A标准,相当于地表水准Ⅳ类,处理后的水清澈无异味。”

2022年,渭南市富平县两座污水处理厂共向石川河补充生态水460多万立方米。此外,通过实施沿岸村庄污水治理工程与沿岸企业工业废水零排放改造等项目,石川河愈发清澈。

“多措并举使石川河渭南市出境断面从2021年的Ⅴ类水质提升至2022年的Ⅲ类水质。”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富平分局高新环保分局局长刘宁说。

不仅仅是石川河,渭南市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将“生态提标工程”纳入未来5年重点实施的“八大工程”,各区(县)通过落实“一断一策”水体达标年度实施方案等举措,推动区域黄河水质稳步提升。

渭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焦宝君说:“2022年,全市5个纳入国家考核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达标率为100%;9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十四五’考核目标,优良比例为100%,首次实现地表水和饮用水水环境质量‘双100%’。”

深度治理换来水质排名的跃升,去年,在全国339个城市前三季度水质改善排名中,渭南市均位列前30名。

坚持“一断一策” 精准“把脉”,分段治污助力水质达标提升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作,2022年,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13部门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陕西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坚持“一断一策”,推进重点河流及水质不达标断面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分断面施策,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王若燕总结,“十四五”期间,国家在陕西省共布设111个国控断面,其中,黄河流域65个。陕西省按照每个断面对应的汇水范围,将黄河流域整体划分为65个流域治理区块。按照“问题在哪里,原因在哪里,措施在哪里,落实在哪里”的思路,组织各市(区)于2022年编制并实施了国控断面“一断一策”方案,实现精准“把脉”,分段治污。黄河流域各市(区)“一断一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78个,在建87个,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水生态环境得到修复。

同时,陕西省以黄河一级、二级支流主要为重点,聚焦水质不达标断面,对清涧河、石川河等跨区域河流进行协同治理。

陕西省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水利部门,联合铜川市、渭南市、西安市开展石川河水生态环境保护抓点示范工作。2022年,石川河干流3个国控、省控断面首次全部达到Ⅲ类,国控断面优于“十四五”考核目标两个类别。延安、榆林两市开展清涧河水生态环境治理攻坚行动,2022年,清涧河入黄及县界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解决了清涧河入黄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在污染物管理方面,陕西省通过在线监测、环境执法、生态环保督察等手段,督促各市(区)实施《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黄河流域105座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比2021年新增25座,改造完成率97.2%。通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入河污染物显著减少。

陕西省还印发实施了《陕西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在黄河干流105个排污口整治基础上,推进流域内其他排污口整治。对黄河流域排查出的5000余个入河排污口建立信息图库,进行“一张图”数字化动态管理。健全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机制,有效管控新增入河排污口。

通过精准施策,2022年,黄河流域陕西段65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达到93.8%,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黄河流域水质总体状况首次达优,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本报记者肖成 通讯员侯佳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