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成功创建第二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区域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天独厚,有“天然植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着一江清水供京津的重要政治使命。汉台区精心组织、全民动员,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成功创建第二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汉台区委、区政府紧盯“建设首善区,提升首位度,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当先锋、走前列,打造陕西高质量发展强区”战略定位,按照“核心引领、东扩发展、四区协同”的发展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以绿色低碳为主线,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深入开展节水节能,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强有力地提升汉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双拥模范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区等多项荣誉。
严守生态底线,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三年保持稳定,位居全省前列。进一步健全秦岭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全面推行林(山)长制,持续推进“绿盾”专项行动,秦岭“五乱”整治成效显著,依法管山治山基本形成。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最美河湖”三年行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十年禁捕”,持续加强水源地保护,辖区内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比例为100%,无劣V类水体,汉江、褒河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持续推进铁腕治霾,“禁煤区”燃煤锅炉全面清零,空气优良天数屡创新高。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全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持续巩固提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大力开展国土增绿行动,持续推进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工作,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全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全部安全处置,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连续三年达到100%,环境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控,近三年来辖区内无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壮大生态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大力建设以粮油种植为基础,畜禽、蔬菜、柑橘、水产等为主导产业的重要农产品供给基地。创建优质粮油生产基地15万亩,建成专业菜地基地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2万亩,发展蔬菜专业村8个,建成千亩设施蔬菜片3个,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基地5个,全年蔬菜总产量27.8万吨。全区柑桔面积5.2万亩,“褒河蜜桔”及“御臻富硒柑桔”远销新疆、内蒙,并成功出口俄罗斯,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督促企业加大农业投入品管控,落实生产过程控制措施,完善生产档案记录,力促企业“三品”认证达标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产品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截至目前,认证绿色食品达到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面积6.64万亩。精心筹备了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种植油菜8.56万亩,打造了王道池等5个精品观花点。
坚定生态理念,发动群众共建共守美丽家园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题培训,网络学习,强化领导干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知,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人数比例达到100%。广泛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横幅、广告和标语等媒体宣传渠道,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六进”宣传活动,组织“6.5”世界环境日、“科技之春”送法下基层、“保护大秦岭、爱护母亲河”等大型主题活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及成果等,全区干群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全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和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形成了节能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止境,汉台区将在生态保护上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给力;在绿色发展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样板,铸就汉台生态发展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