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污,合力成就“陕西好水”
宝鸡石鼓渭河两岸风光
宝鸡 “三三三+模式”让入渭水质达到三类
今年以来,渭河宝鸡段各检测断面除枯水期略有变动外,其余均达到功能区划要求;金陵河、清姜河水质由四类提升为三类,渭河宝鸡段各一级支流入渭口水质达到三类水质;宝鸡市8个集中式地表水源地和7个地下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创新三项机制,让制度管污龙。行政推动机制,在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环保督导、部门联动、合理推进的工作局面;水质考量机制,对河流水质超标的区县核算污染补偿资金,市级污染补偿资金在缴纳省级补偿资金后,5%用于统筹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95%返还给各县区用于污染治理;通报预警机制,每月对宝鸡市19条主要河流的27个断面进行检测,不定期对重点支流开展流域抽测,督促水质波动较大的县区迅速整改。
盯准三“全”目标,让渭河清起来。按照“市区污水全收集、县城污水处理厂全提标、重点镇污水吃力设施全覆盖”的目标,全面加快了治污步伐。投资2亿元完成了千河西岸、渭河南岸截污干管建设工程,投用后实现市区渭河南北岸污水分流处理,使市区污水得到全收集、全处理。完善各县城截污管网,近三年来累计建设截污管网86.7公里,有效解决了全市污水收集能力不足问题。开工建设蔡家坡污水处理厂二期和排污口整治工程、阳平镇污水处理厂,督促千阳陶瓷工业园、金河工业园及凤州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及时投运。
实施“三化”治理,让宝鸡靓起来。利用中水湿地,对渭河实施生态化、景观化、系统化治理修复,积极打造千湖等7个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130多万平方米,清姜河、金陵河、瓦峪河等渭河支流已经形成了休闲娱乐和生态修复为一体的河流景观,动工建设了总长度41.2公里的高新区中水管网,年底竣工后每日增加中水使用量2万吨。
汉中 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近年来,汉中市以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截至目前,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全市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今年以来,汉中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治水机制,并深入推动医药化工、化肥生产、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涉水重点行业污染防治,累计实施深度治理项目275个,建设污染处理设施412台(套),淘汰关停造纸、电镀、选矿、黄姜皂素、硫酸生产、化肥制造等重污染企业和生产线163家(条)。全面排查整治汉江、嘉陵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433个,工业排污对水质影响得到控制。全市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95%,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医废处理率达97%以上。
同时,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99%以上。先后启动了“治理流域污染、清除城乡垃圾”、“清除城乡垃圾、整顿旅游环境”面源污染治理战役,累计投劳15.75万人次,清理城乡垃圾2.7万吨,新增污水管网180公里、改造污水管网730公里,新建镇、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4个、垃圾处理设施48个,初步建立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城乡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
此外,治理水土流失7234.6平方公里,建设湿地保护区61255公顷,完成堤防主体治理118.35万亩,绿化水岸线368.7公里,有效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启动实施西汉水、嘉陵江锑污染生态恢复治理工程,设置汉江、嘉陵江流域17个跨县区水质考核监测断面,实行汉江、嘉陵江干流县区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今年将“县区政府履行环保工作责任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同时,市政府成立环保综合督查组,由过去的“督企”转变为“督政”与“查企”相结合,不定期开展巡回督查、问政督查。
咸阳 力争2017年前实现生活污水全处理
在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中,咸阳在72个项目基础上,自加压力增加到85个,全部按期完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较2011年同比下降34%、67%,实现渭河三年还清目标,在省政府组织的收关考核评估中总分排名第一。
在第二轮三年行动中,截至2016年11月底,市本级安排的10大类54个项目有25个建成。同时,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3年至今,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3吨,处理规模71万吨,走在全省各市前列,力争2017年前实现主城区和各县市建成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已完成毕塬路、乐育路等雨污分流管网14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4.7公里。此外,2010至2015年,市级财政累计补助污水处理费1.08亿元,保障全市建成污水厂稳定运行。推进污染企业有序淘汰关闭、搬迁改造,关闭咸阳氮肥厂,将主城区的西北一棉、陕棉八厂、西北二棉搬迁至新兴纺织工业园。
淳化冶峪河湿地公园、三原清峪河湿地公园、旬邑马栏河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渭河沿岸的过塘、西郊、东郊污水厂和兴包纸业入渭排污口人工湿地基本建成。预计这些人工湿地总面积6273公顷,全部建成后,日处理中水约30万吨。此外,在每县均设置1至2个水质考核断面,考核结果列市县目标责任考核。2013年以来,全市扣缴水污染补偿金1500万元。
榆林 启动无定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行动
针对无定河流域的水污染情况,榆林市已累计投入了资金数十亿元,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初见成效。省政府印发的《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通知中明确提出,2016年渭河、延河、无定河等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要达到37.5%以上,劣V类断面比例小于9.38%,无定河辛店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Ⅳ类。
近期,榆林市关于无定河综合环境整治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已经完成《榆林市无定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编制,形成了《榆林市无定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五年行动计划(初稿)》。全市确定无定河治理目标为:到2020年,无定河干流和支流所有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Ⅳ类,无定河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56%以上。流域内各县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且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将无定河建成水清、堤净、岸绿、景美的生态河。
商洛 多措并举确保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2013年至今,商洛市累计完成投资30.93亿元,共实施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项目311个。7县区全部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89.15%、垃圾处理率96.22%。目前,全市1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作出了积极贡献。
先后制定出台了《商洛市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6年)》、《商洛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策划了工业废水治理及重金属污染防治等8大类208个项目,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丹江等流域三年行动计划。
健全完善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河长制、目标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坚持每月对丹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实行监测通报等。市环保局成立明查暗访组,坚持每季度深入7县区厂矿企业、城镇和农村社区对污水垃圾等环境问题进行暗访拍摄曝光,督促县区采取治理措施。坚持日常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市6县1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以“面上不见垃圾污水”为目标,扎实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同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继续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和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成立了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组建了应急处置队伍。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在丹江沿线河道修建了环境应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