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汤汤润京华
——汉中保障汉江“一江清水送北京”纪实
本报记者 宋志明 通讯员 李奕慧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这条被神化为与天河相连的河流,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宁强县嶓冢山的崇山密林间,涓涓细流在流经宁强、勉县、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7个县区270公里,汇集了汉中11个县区1.96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上百条河水溪流后,最终形成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千百年来,东流不息,滋润着天汉金瓯,养育着汉中380万人民。
去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如今,清澈的汉江水以Ⅱ类水质标准远游鄂豫冀,滋润着京津冀干涸的大地,保障了京华、天津及周边城市的生活、工业用水。一江清水体现了陕西人民对国家的神圣责任,印证了汉中人民对首都的一片真情。
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对关乎子孙后代、百年大计的环境保护工作,汉中市委、市政府有清醒的认识。2014年初,汉中市启动了汉江流域污染综合防治三年行动,通过实施“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环保工程,建立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通过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实施了汉江流域污染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工业污染是环境及水源的最大威胁。近年来,汉中累计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5.3亿元,完成医药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火电、食品酿造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项目275个,先后关停小火电、小水泥、小皂素、小造纸、粗铅冶炼、黏土砖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企业和生产线336家(条),一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汉中南化公司总投资3.8亿元建成的合成氨、联合制碱、多元复肥生产线,年销售收入5亿多,是地方的税收大户。南郑县坚决关停企业后,年减排二氧化硫600吨,COD147吨,氨氮130吨。汉中还实施一系列政策对关停企业转型予以扶持,西乡县精诚化工公司关停后,财政资金扶持企业转型承包土地种香菇,解决了污染问题的同时,还增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
汉中对全市36家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都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以“零容忍”态度,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处罚一起,累犯加罚。目前,全市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工业危废物处置率达到100%;汉中市在汉江流域新布设了16个县区界水质考核监测断面,初步形成了全市水质监测网络,上游县造成下游污染,就要受到处罚。
为了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供水安全,汉中市坚决杜绝废水直排汉江,于2013年底前,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全市11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及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全部建成投运,形成日处理污水27.15万吨,日处理1650吨生活垃圾能力,全市县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75.8%和80%,有效解决了城市生活污染问题。汉中市江南污水处理厂2012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2015年6月扩建工程建成并网投运,当年累计处理污水812.99万吨,污水处理率为86.17%,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组织的减排核查,对汉江水源水质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上,汉中市实行“农户分类、定点投放、村统收集、三级联处”的管理方式,收到较好效果。在处理农村污水方面,对居住较为集中的村庄和景点农家乐,采用管网收集、人工湿地方式集中处理;对管网无法覆盖的相对集中户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对散居户则采用一体化设施处理。全市11个县区全部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围,5年来,累计投入4.7亿元,对109个镇587个村进行了综合整治,受益人口达120万。建成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80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项目6个,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231套,垃圾中转站19座,配置各类收集、转运设施22万余个(辆),农村环保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显著改观。西乡县樱桃沟、军鑫农业循环基地等农村连片整治项目,成功地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养殖带来的水污染问题。
汉中还强力推进防洪安保、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治理、沿江绿化和水景观等综合工程实施,加快汉江“一江两岸滨江湿地公园”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新修加固干支流堤防护岸380.9公里,其中干流216.2公里,实现“江堤标准化、水景生态化、景观优美化”,将汉江打造成符合国家防洪标准的安澜行洪通道,堤顶形成沿江旅游交通环线,建成从宁强县到西乡县7个串珠式滨江城市群和生态景观带。
在中心城区汉台,相继建成了桥闸和百年一遇设防标准的堤坝,形成了25公里沿江景观和近万亩的辽阔汉江湿地。初具规模的一江两岸工程对中心城区实现水源涵养、洪灾防治的同时,也起到环境调节、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为汉中增添了一张有分量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