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环保工作成效突出

[ 索 引 号 ] [ 主题词 ]
[ 主题分类 ] [ 体裁分类 ]
[ 发布机构 ] [ 效力状态 ]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12-08-31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环保工作成效突出

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五年来陕西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时间: 2012-08-31 18:2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发布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今天新闻发布会发布的主题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环保工作成效突出”。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省环保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通过实施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体环境保护、环保能力建设五大工程,从总体上遏制了污染排放总量上升的势头,取得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双赢”。

  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努力,以2007年出现污染减排的“拐点”为标志,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已经由整体恶化、局地好转,转变为整体向好,局地提升。

  一、主要成效

  (一)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好转。“十一五”以来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5―362天,超额完成280-300天的目标任务。大气颗粒物污染程度明显减轻,并呈现下降趋势,酸雨发生的范围缩小,程度明显减弱,频率较2005年降低11.8个百分点。6条主要河流和11条主要支流水质继续呈现稳中见好,其中,汉江、丹江、嘉陵江水质为优良,汉江、丹江水质稳定保持在国标Ⅱ-Ⅲ标准内。渭河干流各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均有较大幅度下降,水质持续好转。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安全良好,27个城市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二)主要污染物减排获国务院表彰。主要污染物减排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各级政府考核的一项刚性指标。五年来,我省从抓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入手,削减存量,限制增量,控制总量,夯实责任,严格考核,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分别超目标任务29.55%和21.8%,列西部第一位,省政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省人大制定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通过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秦岭国家植物园等举措,有效遏制了秦岭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针对铜川川口地区小水泥企业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通过省市统筹、关小上大、调整结构等措施,水泥粉尘排放由治理前的13万吨下降到6.3万吨。铜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原来的不足200天上升到330天左右,实现了水泥产能提升,排污下降,环境改善的“三赢”。神府区域,通过淘汰关闭落后产能,推广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多联产技术,加大治污监管等,大大促进了产业转型和循环经济的成长,实现了“黑三角”到“金三角”的演变,并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富集区解决发展中环境问题的新路子,被国家环保部列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典型进行推广。

  (四)渭河水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污染防治工作,成立了渭河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治污工作,将污染防治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分解落实各级政府的污染防治责任,投资170亿元用于渭河沿线的各项治污工程,使渭河污染防治取得了巨大进展。渭河干流潼关出境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已由2005年的4.44下降到2010年的1.74,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分别由76毫克/升和24毫克/升下降到30毫克/升和10毫克/升以内,下降幅度达60%以上,如期实现消灭黑臭的目标。

  (五)农村环保工作得到加强。2009年以来,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意见》等文件,强力推进农村环保工作,使农村环境面貌有了一定好转。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7.5亿元,新建各类饮水工程1.92万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7%。全省支持151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6个畜禽养殖项目污染整治,97个生态示范创建“以奖代补项目”,直接受惠群众134.3万余人。实施了“十百千”生态创建活动,累计建成生态示范县(区)31个,生态乡镇76个,生态村253个。

  二、主要措施

  近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只有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相协调相融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才大有可为。几年来,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继续坚持:

  一是实施严格的环保目标考核机制,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列为全省综合性考核的主要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省人大、省政协每年都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用减排考核机制和总量控制机制形成强大压力,促使各地区、各行业加快上大压小、减量置换、关停落后的步伐,通过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将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以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验证污染减排的成效。

  二是把环保融入经济社会的主战场,用环保优化经济发展。围绕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这条主题主线,充分发挥了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调节器”、“控制阀”和“杀手锏”作用。积极探索战略环评,全面深入推进规划环评,使保护环境的着力点从微观层面进入宏观层面,通过严格环境准入抑制粗放型经济增长。强化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发展潜力巨大、清洁低碳环保的企业建立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对“两高一资”项目建立“防火墙”,提高环评审批准入门槛,综合运用市场及行政等手段,采取利益倒逼机制,鼓励引导企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推动技术水平向高端发展。通过环评审批主动参与宏观决策,有力地保障和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实现了市以下环保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提高了环保监管效能。试行了渭河上下游水污染补偿机制,强化了地方政府治理水污染的责任,运用市场手段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对脱硫机组进行“绿色调度”,对脱硫电厂实行脱硫加价政策,促使燃煤机组加快了脱硫设施建设步伐。实行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四是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提高环境监管服务水平。连续9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环保服务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了环保审批事项一厅式受理,提高了办事效率,改善了服务质量。

  三、当前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而国家将污染减排的考核指标由两项增加到四项,刚性约束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实现“三强一富一美”,使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我省环境保护工作要围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和生态美的目标,努力推动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坚决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任务。针对陕西省情,我们将按照“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的要求,继续推行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项措施,实现到“十二五”末,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52.7万吨、87.3万吨,比2010年分别下降7.6%、7.9%;全省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5.81万吨、69万吨,比2010年分别下降9.8%、9.9%。

  第二,实施铁腕治渭,用三年时间实现渭河变清。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省委、省政府要求,用三年时间,通过综合整治、源头预防、防控结合、生态修复,实施落后产能的强制淘汰与严把环境审批关相结合;加快治污设施的建设与提标改造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三大举措,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断面水质控制、生态基流控制三项制度,到2014年底实现渭河干流水质控制目标。具体目标是:在生态基流保障的前提下,渭河干流杨凌以上段保持Ⅲ类水质(即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20毫克/升,氨氮1毫克/升),杨凌以下全段基本达到Ⅳ类水质(即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30毫克/升,氨氮1.5毫克/升),渭河入黄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质。

  第三,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全面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我省将按照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和布局、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的总体思路,实施工业污染源防治、城市大气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绿色屏障、联防联控预警五大工程,遏制细颗粒物浓度上升趋势。实现到2015年,PM2.5年均值降至0.060毫克/立方米;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值降至0.050毫克/立方米;到2030年,设区城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和所有县城空气质量达到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即:PM2.5、PM10、SO2、NO2年均值分别降至0.035、0.070、0.060、0.040毫克/立方米以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

  第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状况。今年四月,经过积极争取,我省列入了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未来三年,国家和省上将投资十五亿元,实施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重点实施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五类项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涉及43个县(市、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在其中选定300个乡镇、3000个行政村开展连片整治示范,分别占全省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17%和11%,受益农村人口约300万人。

  以上是今天发布会的全部内容。

 

 

 

(网络编辑:zy)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