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稿

[ 索 引 号 ] [ 主题词 ]
[ 主题分类 ] [ 体裁分类 ]
[ 发布机构 ] [ 效力状态 ]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07-01-26

2006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稿

时间: 2007-01-26 12:24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新年好。

  2006年是“十一五”环保规划的起步之年,随着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我省《实施意见》的颁布,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减排指标受到各级领导、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今天请新闻界的朋友来,主要向大家通报去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减排状况以及今年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措施。共涉及四项内容:一是2006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二是2006年全省污染减排情况以及2007年的目标和措施;三是省环保局对部分区域和行业限批建设项目的通报;四是我省渭河流域2006年治理工作进展情况以及2007年工作重点。

  一、2006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

  2006年全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10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比2005年有所改善,多个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6条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劣Ⅴ类水质断面有所下降;全省城市总体声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城市交通噪声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1、空气环境

  2006年全省15个市、县、区空气常规监测结果表明:10个地级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与上年持平,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2.24,较2005年(2.37)下降0.13;5个市、县、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上升,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3.65,较2005年(3.00)下降0.65;7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城市优良天数为261~312天,其中西安市达到289天;宝鸡 305天;咸阳300天;铜川276天;渭南261天;延安283天;汉中312天。除西安较上年减少1天外,其他城市均较上年有所增加,其中渭南市较上年增加天数最多为19天。通过对15个市、县、区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全省城市空气污染仍属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物的煤烟型污染。本年度5市、县、区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上升所致。

  2006年,15个市、县、区中,西安、宝鸡、铜川、咸阳、渭南、延安、汉中7城市监测可吸入颗粒物,其余8个市、县、区监测总悬浮颗粒物。

  7个监测可吸入颗粒物的城市2006年平均值为0.118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0.005 毫克/立方米。7个城市中,除汉中市达到国家二级年均值标准外,其他城市仍超过二级标准(0.10 毫克/立方米)。其中铜川、宝鸡、渭南、汉中、咸阳日均浓度有所下降,西安、延安略有上升。

  8个监测总悬浮颗粒物的市、县、区2006年均值为0.309毫克/立方米,较2005年上升0.016 毫克/立方米,商洛、兴平达到二级年均值标准(0.20 mg/m3),其他市、县超过二级标准。其中三原县、韩城市、榆林市、略阳县日均浓度明显上升,安康市、商洛市、兴平市显著下降。本年度3~5月份我省陕北关中地区出现10多次沙尘天气过程,陕北局部地区还出现了沙尘暴。受此影响,每季度实行5日法空气质量监测的三原、韩城等市、县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上升。

  2006年全省有13个市、县、区开展了降尘监测,均值范围为6.68~32.62吨/平方公里•月,平均为15.98吨/平方公里•月,与上年相比,降尘量上升1.32吨/平方公里•月。其中西安、延安、榆林超过省控标准,其他地区年均值均符合省控标准,污染较轻。上升的原因是我省部分地区特别是陕北地区的延安、榆林和渭南受春季沙尘天气影响,自然降尘污染明显加重。

  本年度全省有14个市、县、区监测降水酸度。监测结果显示,全省酸雨发生频率4.9%,比上年(9.1%)下降4.2个百分点。有6个市、县出现酸雨,其中渭南市污染最重,酸雨发生频率为21.8%,其次是韩城市,酸雨频率为11.9%;其他出现酸雨的市、县为西安市、略阳县、商洛市。

  2、地表水环境

  2006年全省6条河流40个监控断面,环境质量监测综合类别是:好于Ⅲ类的断面有21个,占总断面的52.5%,比上年减少了2.5%;19个断面超过Ⅲ类标准,占47.5%。8个断面属Ⅳ类标准,占20.0%,2个属Ⅴ类标准,占5.0%,9个属劣Ⅴ类标准,占22.5%。按本省水域功能标准评价,有25个断面达到标准,占62.5%,达标断面与2005年持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比去年减少12.5%和5%。

  渭河13个监控断面中1个属Ⅱ类标准,1个属Ⅲ类标准,2个属Ⅳ类标准,9个属劣Ⅴ类水质。劣Ⅴ类水质断面与上年持平,有76.9%的断面超过本省水域功能区划。渭河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达到本省水域功能区划的断面为林家村、卧龙寺桥、虢镇桥。渭河的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氨氮、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渭河污染依然严重,但污染程度有所下降。

  延河5个监控断面中,3个属Ⅳ类水质,2个属Ⅴ类水质。60.0%的断面超过本省水域功能区划。同2005年相比水质有明显变化,两个劣Ⅴ类断面变为Ⅴ类。主要污染物是生化需氧量。

  无定河2个监控断面中,两个均属Ⅳ类水质。达到了本省水域功能区划。达标率100.0%。水质和上年相比保持稳定。

  汉江9个监控断面中,1个属Ⅰ类水质,7个属Ⅱ类水质,1个属Ⅲ类水质,水质继续保持稳定与上年持平。主要污染物是氨氮。

  丹江5个监控断面中,1个属Ⅰ类水质,3个属Ⅱ类水质, 1个属Ⅳ类水质。Ⅱ类水质断面增加一个,总体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

  嘉陵江6个监控断面中, 6个断面均属Ⅱ类水质。100%断面达到本省水域功能区划,水质继续保持稳定。

  2006年我省主要河流仍属有机型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与2005年比较,主要污染因子浓度都有所下降。6条河流2006年综合污染指数排序为:渭河(3.101)>延河(0.764)>无定河(0.693)>丹江(0.350)>汉江(0.337)>嘉陵江(0.30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6条主要河流仍属渭河污染最重,其主要污染因子是石油类、氨氮、挥发酚、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与上年相比,其主要污染物质浓度都有所减少。 3、声环境

  2006年我省对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州、延安、榆林和华阴等11个城市进行了功能区噪声监测。

  0类功能区(需特别安静)

  开展监测的西安和延安两市,除西安夜间外,其余时间均达标,与上年比较西安市昼、夜间等效声级有所上升,延安市昼、夜间等效声级有所下降。

  1类功能区(居住、文教区)

  昼间等效声级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上升的有3个城市,超标的有3个城市;夜间等效声级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上升的有3个城市,超标的有6个城市。昼、夜间等效声级与上年比较渭南、汉中、安康和延安下降幅度较大;榆林上升较明显。

  2类功能区(居民、商业、工业混合区)

  昼间等效声级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上升的有5个城市,超标的有3个城市;夜间等效声级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上升的有6个城市,超标的有5个城市。与去年同期相比,汉中市的夜间升幅较大,昼、夜间等效声级安康、商州、延安和榆林下降幅度较大。

   3类功能区(工业区)

  昼间等效声级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上升的有6个城市,无超标的有5个城市;夜间等效声级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上升的有4个城市,超标的有2个城市。与上年比较安康、延安和榆林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均有较明显下降。

  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

  昼间等效声级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上升的有5个城市,超标的有2个城市;夜间等效声级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上升的有9个城市,超标的有9个城市,夜间噪声污染较重。与上年比较榆林上升较明显。

  二、2006年全省污染减排情况及2007年主要措施

  2006年4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指标下达到各省,并把它作为约束性指标,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污染排放总量下降。全省“十一五”的减排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减排10%,二氧化硫减排12.5%。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推进,到年底,在全省经济增长12.6%的情况下,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2005年的35.04万吨下降到34.33万吨,削减2%;二氧化硫排放量由92.2万吨下降到90.82万吨,削减1.5%,完成了年初预定目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数据的来源是环境统计快报,具体数据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还要核查,最后以国家核准后的数据为准。

  (一)落实工作责任

  省委、省政府对污染减排十分重视,去年先后召开我省环保史上规模最大的年度环保工作会议和全省第八次环境保护大会,并首次召开了渭河流域污染治理专题会议,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会并讲话,要求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COD和二氧化硫较去年各下降1.5%的控制指标。并出台了我省《贯彻国务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作为考核各市政府的刚性指标,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省环保局代表省政府在全省第八次环境保护大会上与五大电力企业签订了二氧化硫削减目标任务书,压实了削减任务。出台了《渭河流域造纸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规定年产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和2万吨以下废纸制浆企业年内全部关闭。省人大颁布《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加强了汉丹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省政府委托省环保局对14家省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并向媒体公布,接受监督。

  (二)狠抓重点行业

  一是化学需氧量削减以造纸企业为重点。全省化学需氧量主要集中在渭河流域,污水排放量约占全省总量的80%,化学需要氧量占到92.2%。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造纸结构调整”的治理策略,计划年关停53家,实际关停56家。其中西安关闭21家,宝鸡关闭5家,咸阳关闭5家,铜川关闭4家,渭南关闭20家,杨凌关闭1家。此外,自2005年底以来,宝鸡、咸阳、渭南三市还分别关闭了36家、7家和9家反弹的造纸企业。这些企业关闭后,可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万吨。关闭造纸企业,不但减少了污染,同时还节约了水资源。西安市关闭造纸企业21家,就可节约水资源9100万吨,少排废水1亿多吨,相当于91个西安市护城河的蓄水量。

  二是二氧化硫控制以电力企业为重点。实施脱硫工程,韩城电厂、韩城二电厂、西郊热电厂脱硫工程完成。宝鸡二电厂、榆林上河电厂、陕西大唐电力公司、蒲城电厂、渭河发电厂、秦岭秦华电厂也都制订了具体的减排方案,在抓紧实施。

  三是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是我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几年,省政府要求以渭河流域和汉丹江流域为重点,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并要求渭河流域所有县市也要启动。去年先后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咸阳市东郊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

  (三)强化执法监管

  全省开展了五个专项执法行动。一是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专项行动。全省出动环境执法人员6.12 万人次,检查企业1.95 万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81 起,结案563起,结案率96.9%。全省挂牌督办突出环境问题108个,办结100个,办结率为92.5%,追究当地政府、工作部门和相关企业责任人12名,有力地推动了重点、难点环境问题的解决。二是深入开展榆林市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清理整顿工作,重点抓了“回头看”和防反弹工作。对25家有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进行了挂牌督办,督促企业落实整改目标和措施,通过整治,使这一地区企业生产水平和治污工作有了明显提高。三是进一步深化陕北石油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基本形成了石油污染治理实行政府监督、环保牵头、部门联动、企业治理的工作机制,督促各石油开发企业投入治理资金近3亿元。四是积极开展非煤矿山安全大检查,重点对矿山尾矿库设施环境安全进行整治,对全省350家有尾矿设施的矿山开发企业进行了检查,对67家存在环境安全问题的企业责令停产21家,要求限期整改消除隐患43家,停产3家。五是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执法检查,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现存的10个排污口全部进行了关闭。

  (四)严格环境准入

  在环境管理中加强了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三项制度。提高了环境准入门槛,在审批建设项目时,以区域环境容量为依据。强化规划环评的监管,否决了未执行规划环评的铜川、渭南两个城市总体规划,勉县、神木、府谷、佳县等四个县城总体规划。责令违反《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7个项目实行停产整治。在渭河流域开展的排污许可试点。在秦岭北麓地区,不再审批重污染企业;省环保局将造纸、印染两个重污染行业的审批权上收省上,连续两年来在渭河流域没有审批一家造纸、印染企业。

  (五)加大投入力度

  为调动企业加快治理积极性,省级环保专项先后下达1752多万元用于电力企业二氧化硫治理项目的支持。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共下达1.1亿元,其中关闭造纸企业共下达资金6000万元。

  为了能对各市污染减排实现准确、公正考核,分清沿渭各市政府的治理责任,全面启动了渭河干流4个市界断面和6个支流入渭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目前,10个自动监测站的土建工作已全部完成,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这些自动监测装置建成后,各个支流、沿渭各市的水污染排放情况将一目了然,使今后的环保考核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2007年,我们确定的减排目标是:化学需要氧量比2006年削减2.2%、二氧化硫削减2.5%。为确保完成年度削减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宝鸡二电厂、榆林上河电厂、陕西大唐电力公司、蒲城电厂、渭河发电厂、秦岭秦华电厂脱硫工程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年内必须全部启动。

  二是在脱硫工程没有建成之前,要求所有电力企业要尽可能使用低硫煤和固硫剂,以保证二氧化硫的有效削减。

  三是继续加大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和治理力度。最终将全省造纸企业数量压缩到20―30家左右。

  四是继续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咸阳市西郊污水处理厂建设,在渭河流域启动15个左右的县级污水处理厂。

  五是在全省抓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六是严格考核,坚持每半年向社会公布一次污染减排情况,对完成好的市给予表彰奖励,完成差的市给予通报批评,并停止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的投放。

  三、省环保局首次对部分区域和行业限批建设项目

  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向媒体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全国22个省市的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等12个行业,并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以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环保总局此次实行的“区域限批”政策,将对4个行政区域、4个电力集团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停批、限批,其中最严重的是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唐山市和山西省吕梁市,并建议监察部门追究有关人员行政责任。

  韩城市是我省渭北的重污染地区,历史上形成的污染已使环境不堪重负。去年以来,我局不断接到群众投诉,反映韩城市龙门、昝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我局多次派员或委托渭南市环保局赴韩城市进行了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现场查看,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氨气、硫化氢和苯类等污染物超标严重,盘河水质中的化学需氧量、挥发酚、氨氮、石油类均严重超标,地下水也已经受到挥发酚的污染,煤矸石、灰渣等固体废物未按环保要求堆放所产生的扬尘污染十分严重。省委、省政府领导要求尽快改善。鉴于韩城市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21条关于“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规定,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大治污力度,省环保局已通知渭南市政府,在韩城市有关开发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尚未完成、韩城市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对韩城市除循环经济项目、污染治理项目外的所有新建项目实行“区域限批”。

  同时,省环保局还加强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米脂第二采气厂天然气处理厂项目和宝鸡红光钢铁公司炼钢项目,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地方和企业的责任。

  四、2006年渭河治理工作进展和2007年的主要任务

  2006年度,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渭河流域市县两级政府认真落实省政府《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按照《2006年度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在各级环保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渭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6年渭河污染治理所做的主要工作:

  1、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新上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项目,省渭河办全年审批新建、改建有水污染物排放的项目12个,但均未增加排污指标。

  2、淘汰关闭规模以下造纸企业56家,可减少实际COD排放量1万吨左右。

  3、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水污染物排放企业实施许可证管理,省市两级共给250余家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

  4、对渭河流域废水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重点污染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00余个。

  5、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内日处理能力为10万吨的咸阳城东污水处理厂和15万吨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投入试运行,新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6个。使渭河流域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0%提升至40%左右。

  6、4个渭河干流和6个重要支流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基本建成。渭河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不但使渭河污染逐年加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而且呈现了水质逐年有所好转的趋势。2006年以来有进一步好转的趋势。国控渭河潼关入黄断面,反映化学需氧量的高锰酸盐指数2005年超标1.44倍,2006年超标1.04倍,同期相比水质有所好转,但仍属劣Ⅴ类水质。从时间分布上看,一、四季度水质较差,二、三季度水质较好。从地域分布来看渭河上游宝鸡、杨凌、咸阳段水质相对较好,下游西安、渭南段污染较重。渭河主要支流中,沣河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达到了Ⅳ类水标准;小韦河水质超标但污染程度已大大降低,新河、太平河污染仍较严重。

  2007年渭河污染治理的主要工作:今年是渭河治理的攻坚年,国家环保总局已致函我省,将渭河流域涉水项目列入限批范围,我们必须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为此,要做以下工作:

  1、继续限制新上水污染物排放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完成17家化学、半化学制浆造纸企业转产为废纸造纸的任务;

  3、进一步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工作,对渭河流域的污水排放企业全部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无证不得排污;

  4、抓好保留的造纸企业及果汁、化工等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限期治理一批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

  5、重点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争取年内开工10个左右的县级城镇污水处理厂;

  6、调试完善渭河干支流10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并实现正常运行,实时监控渭河各市界断面水质情况,分清污染责任,促进污染治理;

  7、在渭河流域各市初选10个左右的重点企业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装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