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 索 引 号 ] 116100000160001018/2011-00105 [ 主题词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 发布机构 ] 省生态环境厅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11-09-03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时间: 2011-09-03 23:0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保护区群的重要成员。其总体目标是:保护以金丝猴为主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黑河水资源涵养地和自然景观。


  保护区于1986年筹建,1988年国务院以国发〔1988〕30号文件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中段北坡周至县境内,距西安100 千米,东与小王涧林场为邻,西与老县城保护区接壤,南以秦岭主脊与天华山、娘娘山、观音山、佛坪自然保护区为界,北界与厚畛子、小王涧林场相连。,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45′33~108°18′53″,北纬33°42′45″~33°54′00″之间。南北宽约15千米,东西横延约55千米,总面积56393公顷。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23778公顷,缓冲区面积9746公顷,实验区面积22869 公顷。保护区水资源丰富,区内的黑河是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长125.8千米,流经保护区的长度约占黑河全长的47.7%,为黑河的主要集水区域,总计汇水面积563.93平方千米,是西安市城市用水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具有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23个群系组、共53个群丛;区内植被良好,森林茂密,活立木总蓄积5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96.0%。植物资源组成区系复杂,种子植物122科、515属、1074种;其中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21种;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已知物种5纲25目、72科、182属、271种。其中兽类74种,鸟类164种,爬行类20种,两栖类8种,鱼类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6种(金丝猴、大熊猫、羚牛、豹、云豹、林麝),二级保护动物23种,特别是我国特有物种金丝猴分布集中,共11群1170只;周至保护区是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数量有20只左右。同时,区内已知昆虫24目、197科、914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昆虫2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昆虫2种。


 


(网络编辑:dt)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