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19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

[ 索 引 号 ] 116100000160001018/2020-00068 [ 主题词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 发布机构 ] 省生态环境厅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20-02-26

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19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

时间: 2020-02-26 09:29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韩城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管委会,神木市、府谷县人民政府

为促进各市(区)人民政府依法改善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现将2019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状况

2019年,全省13个市(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265.3天,同比增加1.3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15.5天,同比增加7.1天;PM10平均浓度为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8%;PM2.5平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全省主要河流中,汉江、丹江和嘉陵江水质继续保持优;渭河干流水质继续保持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1%和17.0%;干流出省潼关吊桥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渭河支流继续保持轻度污染,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8%,氨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1.9%;无定河水质继续保持优;延河继续保持轻度污染。瀛湖水质优,红碱淖重度污染,同比水质均无明显变化;石门水库缺测,王瑶水库由优转为良好。2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0%,水量达标率100.0%。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点次达标率高于夜间。

二、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9年,全省各设区市、韩城市、杨凌示范区和西咸新区13个市(区)均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

(一)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2019年,全省13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由好到差依次是商洛、安康、延安、汉中、榆林、宝鸡、铜川、杨凌、西咸、韩城、西安、渭南、咸阳。

(二)优良天数。

2019年,13个市(区)优良天数为202~332天,平均优良率为72.7%。

2019年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类别统计表(天)

区域

城市

轻度

污染

中度

污染

重度

污染

严重

污染

优良天

合计

优良天数

比例(%)

关中

西安

42

183

79

20

22

4

225

61.6

宝鸡

60

213

43

21

15

3

273

74.8

咸阳

39

175

81

13

32

8

214

58.6

铜川

38

228

59

25

7

0

266

72.9

渭南

32

173

96

17

25

3

205

56.2

杨凌

56

192

57

25

20

3

248

67.9

西咸

43

194

65

16

25

6

237

64.9

韩城*

29

173

107

26

10

3

202

55.3

陕北

延安

45

278

26

3

0

0

323

88.5

榆林

27

268

50

5

0

0

295

80.8

陕南

汉中

93

210

30

19

10

0

303

83.0

安康

114

212

25

8

3

1

326

89.3

商洛

108

224

24

2

1

0

332

91.0

*杨凌2019年1月有2天数据有效性不足造成的污染天气未计入污染等级统计。

(三)主要污染物浓度。

2019年,13个市(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范围为54~101微克/立方米,平均为81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浓度范围为31~66微克/立方米,平均为48微克/立方米。

2019年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项目浓度表

城市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细颗粒物(PM2.5)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NO2)

一氧化碳(CO)

臭氧

(O3)

西安

96

57

9

48

1.7

166

宝鸡

82

51

8

34

1.6

138

咸阳

101

66

9

43

1.6

162

铜川

80

47

12

36

1.7

158

渭南

101

57

10

42

1.9

169

杨凌

85

57

8

28

1.7

152

西咸

96

60

8

40

1.7

158

韩城

88

52

26

34

2.6

179

延安

67

31

10

41

1.9

143

榆林

66

35

15

42

1.8

159

汉中

71

46

13

26

2.0

121

安康

64

39

12

25

1.4

122

商洛

54

32

13

23

1.2

139

平均

81

48

12

36

1.8

151

二级标准

70

35

60

40

4

160

注:CO为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单位为毫克/立方米;其他五项指标单位为微克/立方米,O3为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

(四)同比变化。

1.优良天数和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

杨凌、咸阳、西咸、西安、宝鸡优良天数同比有所增加。

延安、榆林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持平。

2019年各市(区)优良天数同期对比(天)

城市

优良天数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

2018年

2019年

同比增减

2018年

2019年

同比增减

西安

215

225

10

19

26

7

宝鸡

268

273

5

7

18

11

咸阳

183

214

31

24

40

16

铜川

269

266

-3

0

7

7

渭南

224

205

-19

15

28

13

杨凌

212

248

36

10

23

13

西咸

210

237

27

17

31

14

韩城

234

202

-32

9

13

4

延安

329

323

-6

0

0

持平

榆林

309

295

-14

0

0

持平

汉中

308

303

-5

7

10

3

安康

330

326

-4

1

4

3

商洛

341

332

-9

0

1

1

2.主要指标浓度变化

(1)可吸入颗粒物(PM10)。杨凌、咸阳、渭南、延安、西咸、商洛、西安、宝鸡、榆林、韩城同比下降,汉中同比持平,安康、铜川同比上升。

2019年各市(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期对比

城市

2018年

(微克/立方米)

2019年

(微克/立方米)

同比

西安

101

96

-5.0%

宝鸡

86

82

-4.7%

咸阳

110

101

-8.2%

铜川

78

80

2.6%

渭南

110

101

-8.2%

杨凌

110

85

-22.7%

西咸

103

96

-6.8%

韩城

89

88

-1.1%

延安

72

67

-6.9%

榆林

67

66

-1.5%

汉中

71

71

持平

安康

62

64

3.2%

商洛

57

54

-5.3%

(2)细颗粒物(PM2.5)。延安同比持平,榆林、韩城、杨凌、铜川、宝鸡、安康、咸阳、渭南、西咸、商洛、汉中、西安同比上升。

2019年各市(区)细颗粒物(PM2.5)同期对比

城市

2018年

(微克/立方米)

2019年

(微克/立方米)

同比

西安

56

57

1.8%

宝鸡

47

51

8.5%

咸阳

63

66

4.8%

铜川

43

47

9.3%

渭南

55

57

3.6%

杨凌

52

57

9.6%

西咸

58

60

3.4%

韩城

46

52

13.0%

延安

31

31

持平

榆林

30

35

16.7%

汉中

45

46

2.2%

安康

36

39

8.3%

商洛

31

32

3.2%

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杨凌、延安、咸阳、西咸、西安、渭南、宝鸡同比下降,韩城、安康、榆林、商洛、汉中、铜川同比上升。

2019年各市(区)综合指数同期对比

城市

2018年

2019年

同比

西安

6.09

5.81

-4.6%

宝鸡

4.88

4.87

-0.2%

咸阳

6.39

5.97

-6.6%

铜川

4.95

4.99

0.8%

渭南

5.91

5.83

-1.4%

杨凌

5.54

5.04

-9.0%

西咸

5.95

5.62

-5.5%

韩城

5.50

5.80

5.5%

延安

4.80

4.41

-8.1%

榆林

4.54

4.68

3.1%

汉中

4.41

4.45

0.9%

安康

3.83

3.95

3.1%

商洛

3.59

3.65

1.7%

 

(五)自然降尘。

2019年,全省11个市(区)降尘范围为4.79~15.58吨/平方公里·月。降尘量较大的城市为延安市、安康市和榆林市,分别为15.58、9.25、8.21吨/平方公里·月。同比增幅较大的是商洛市和延安市,分别升高6.87%和3.92%;同比降幅较大的是渭南市和咸阳市,分别下降43.98%和35.58%。

2019年各市(区)自然降尘量及对比

单位:吨/平方公里·月

城市

2018年

2019年

同比增减(%)

西安

11.86

7.94

-33.01%

宝鸡

7.37

7.32

-0.68%

咸阳

10.73

6.91

-35.58%

铜川

7.20

6.23

-13.54%

渭南

9.10

5.10

-43.98%

延安

14.99

15.58

3.92%

榆林

8.65

8.21

-5.05%

汉中

5.46

4.79

-12.31%

安康

10.01

9.25

-7.67%

商洛

7.51

8.02

6.87%

杨凌

9.71

7.07

-27.24%

(六)降水酸度。

2019年,全省10个设区市、韩城市、耀州区、三原县、略阳县和华阴市共15个市(县、区)监测降水酸度,共采集雨样904个, 未检出酸雨样品(pH值小于5.6的降水样品),同比保持不变。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对汉江、丹江、嘉陵江、渭河、延河、无定河以及黄河干流和部分一级支流开展评价。

2019年,全省83条河流180个国、省控河流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2.8%,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3.3%,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3.9%。与2018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3.9个百分点,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2.2个百分点。与2017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7.1个百分点,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13.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4.1个百分点。

2019年全省河流断面水质类别比例图

全省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2.9mg/L、0.53mg/L;与2018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下降3.7%,氨氮下降15.9%;与2017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下降9.8%;氨氮下降23.2%。

 

2019年全省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比较图

(一)  汉江、丹江、嘉陵江水质优。

汉江、丹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共74个监测断面全部为Ⅰ~Ⅲ类水质,水质稳定保持优。

(二)渭河干流水质优。

渭河干流宝鸡段、咸阳段、西安段水质优,渭南段水质良好。渭河干流19个断面中,Ⅰ~Ⅲ类断面比例为100%。与2018年相比,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断面比例均无变化;与2017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57.9个百分点,Ⅳ~Ⅴ类下降52.6个百分点,劣Ⅴ类下降5.3个百分点。

渭河干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3.9mg/L、0.44mg/L;与2018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2.1%,氨氮平均浓度下降17.0%;与2017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18.2%,氨氮平均浓度下降47.6%。

2019年渭河干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年际比较图

化学需氧量:全部断面均为Ⅰ-Ⅲ类。

与2018年相比,卧龙寺桥等11个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有所下降,其中卧龙寺桥下降27.0%,降幅最大;沙王渡等6个断面化学需氧量有所上升,其中沙王渡上升29.4%,升幅最大;咸阳铁桥、潼关吊桥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不变。

与2017年相比,卧龙寺桥等14个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有所下降,其中卧龙寺桥下降48.4%,降幅最大;林家村等5个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有所上升,其中林家村上升31.9%,升幅最大。

氨氮:全部断面均为Ⅱ-Ⅲ类。

与2018年相比,新丰镇大桥等12个断面氨氮浓度有所下降,其中新丰镇大桥下降58.1%,降幅最大;渭河出杨凌等5个断面氨氮浓度有所上升,其中渭河出杨凌断面上升36.8%,升幅最大;林家村、虢镇桥断面氨氮浓度不变。

与2017年相比,天江人渡等16个断面氨氮浓度有所下降,其中天江人渡下降82.5%,降幅最大;林家村等3个断面氨氮浓度有所上升,其中林家村上升57.7%,升幅最大。

2019年渭河干流化学需氧量沿程变化图

 

2019年渭河干流氨氮沿程变化图

(三)渭河支流水质轻度污染。

渭河28条支流44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1.4%,Ⅳ~Ⅴ类断面比例为31.8%,劣Ⅴ类断面比例为6.8%。与2018年相比,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6.8个百分点,Ⅳ~Ⅴ类断面比例上升2.3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9.1个百分点。与2017年相比,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18.5个百分点,Ⅳ~Ⅴ类断面比例下降3.9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14.6个百分点。

2019年渭河支流断面水质类别比例图

渭河支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5.0mg/L、0.82mg/L;与2018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3.8%,氨氮平均浓度下降21.9%;与2017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15.3%,氨氮平均浓度下降40.1%。

2019年渭河支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年际比较图

渭河28条支流中,清姜河、金陵河、千河、石头河、漆水河(石)、漆水河、田峪河、黑河、沣河、泾河、黑河(泾)、三水河等12条支流水质优;宝鸡峡总干渠、涝河、灞河、白豹川河、三道川河、石堡川河等6条支流水质良好;石川河、幸福渠、皂河、太平河、北洛河、尤河等6条支流轻度污染;小韦河、漕运明渠中度污染;临河、新河重度污染。

(四)无定河水质优。

无定河(含榆溪河)10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与2018年相比,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10个百分点,Ⅳ~Ⅴ类断面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无变化;与2017年相比,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50.0个百分点,Ⅳ~Ⅴ类断面比例下降50.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无变化。

无定河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6.3mg/L、0.48mg/L;与2018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上升0.6%,氨氮平均浓度下降14.3%;与2017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10.4%,氨氮平均浓度下降33.3%。

2019年无定河流域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年际比较图

(五)延河水质轻度污染。

延河7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为28.6%,Ⅳ~Ⅴ类为57.1%,劣V类为14.3%。与2018年相比,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28.6个百分点,Ⅳ~Ⅴ类下降28.6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无变化;与2017年相比,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28.6个百分点,Ⅳ~Ⅴ类下降14.3个百分点,劣Ⅴ类下降14.3个百分点。

延河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8.7mg/L、1.30mg/L。与2018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4.6%,氨氮平均浓度下降21.7%;与2017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17.3%,氨氮平均浓度下降30.9%。

2019年延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年际比较图

(六)黄河中下游(陕西段)。

黄河干流水质优。12条直接入黄支流中,窟野河、秃尾河、㹀牛川、佳芦河、南洛河和徐水河水质优;大理河和云岩河水质良好;澽水河和金水沟轻度污染;仕望河中度污染;清涧河重度污染。

2019年黄河干流及直接入黄河流水质状况

序号

所在

河流

断面名称

断面

级别

所在

地区

2018

年类别

2019

年类别

水质状况

1

黄河

碛塄

国控

榆林市

2

谭家坪

省控

榆林市

3

柏树坪

国控

榆林市

4

岔上

省控

榆林市

5

龙门

禹门口大桥

省控

韩城市

6

潼关

风陵渡大桥

省控

渭南市

7

澽水河

芝川

国控

韩城市

轻度污染

8

窟野河

石圪台

省控

榆林市

9

草垛山

省控

榆林市

10

孟家沟

国控

榆林市

11

温家川

国控

榆林市

12

牸牛川

贾家畔

国控

榆林市

13

秃尾河

高家川

国控

榆林市

14

佳芦河

崔家河底

省控

榆林市

15

清涧河

吴家坪

省控

延安市

劣Ⅴ

劣Ⅴ

重度污染

16

白家园子

省控

延安市

劣Ⅴ

劣Ⅴ

17

下十里铺

省控

榆林市

劣Ⅴ

18

王家河

国控

延安市

劣Ⅴ

19

云岩河

秀西

国控

延安市

良好

20

仕望河

昝家山

国控

延安市

中度污染

21

金水沟

裕西

省控

渭南市

轻度污染

22

徐水河

小曹河

国控

渭南市

23

南洛河

灵口水文站

国控

商洛市

24

官桥

省控

商洛市

25

大理河

马岔

省控

榆林市

良好

26

李家崖

省控

榆林市

(七)湖库水质状况。

2019年,王瑶水库水质良好,瀛湖水质优,石门水库缺测,红碱淖重度污染,与上年相比,瀛湖、红碱淖水质无明显变化,王瑶水库水质由优转为良好。

湖库营养状态评价:石门水库缺测,王瑶水库、瀛湖、红碱淖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

四、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2019年,全省对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了监测,27个水源均达标,水源达标率100%。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总取水量82517.80万吨,水量达标率10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分析结果显示:27个水源地水质均达标,水源达标率为100%。6个湖库型水源地除宝鸡冯家山水库营养状态等级为轻度富营养外,其余湖库水源地均为中营养。总氮作为湖库型水源单独评价指标,除宝鸡市冯家山水库超Ⅴ类标准、安康市红土岭水源达到Ⅳ类标准外,其余4个水源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五、辐射环境质量

2019年,我省144个辐射环境监测点位监测结果属正常水平,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一)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

1.自动站空气吸收剂量率

2019年,我省5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排除降雨(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未见异常,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为(66.9~111.4)nGy/h。

2.累计剂量

2019年,我省23个累积剂量监测点位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见异常,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累积剂量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测值范围为(73.5~123.6)nGy/h。

(二)空气监测结果

1.气溶胶

2019年我省气溶胶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

2.气态放射性碘同位素

2019年我省空气气态放射性碘-131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

3.沉降物

2019年我省沉降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日沉降量、人工放射性核素日沉降量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降水中氚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

4.空气中氡

2019年我省空气中氡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

5.空气中氚

2019年我省空气(水蒸汽)中氚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

(三)水体

1.主要江河流域

2019年,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流经我省支流的9个断面水体样品中总α、总β、U、Th、226Ra、90Sr、137Cs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其中天然放射性核素U、Th、226Ra活度浓度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处于同一水平。

2.饮用水水源地

2019年,我省2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体样品中总α、总β、U、Th、226Ra、90Sr、137Cs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放射性指标指导值。

 

3.地下水

2019年,我省1个地下水水体样品中总α、总β、U、Th、226Ra、90Sr、137Cs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其中天然放射性核素U、Th、226Ra活度浓度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处于同一水平。

(四)土壤

2019年,我省14个土壤监测点样品中238U、232Th、226Ra、40K、137Cs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其中天然放射性核素U、Th、226Ra、40K活度浓度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处于同一水平。

(五)电磁环境

2019年,我省59个电磁环境监测点、1个电磁场源周围环境监测点开展了电磁环境综合场强监测,6个电磁场源周围环境监测点开展了工频电磁场强度监测,监测结果均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六、声环境质量状况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640-2012)进行等级划分和评价,将城市区域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等级划分为一级至五级。

(一)声环境质量综述

陕西省10个设区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各城市中,铜川市等6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一级;宝鸡市等2个城市为二级;西安市等2个城市为三级。

全省10个设区城市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为56.2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三级,与上年相比无变化。

全省10个设区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4b类区昼间和夜间全部达标,其它各类功能区的昼间、夜间均有不同程度超标。

(二)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状况

2019年,陕西省10个设区城市对417条路段进行了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监测路段总长709.2公里,其中超标路段长度 159.4公里,占监测路段总长的22.5%,较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

全省各城市平均车流量在387~7188辆/小时、平均等效声级在60.8~70.5分贝之间,西安市和延安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三级,宝鸡市和汉中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其余6个城市均为一级。全省平均等效声级为67.7分贝,与上年相比,西安市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由二级下降为三级,延安市由一级下降为三级,铜川市由二级上升为一级,其它城市无变化。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仍保持一级不变,平均等效声级下降0.3分贝。

 

 

 

2019年陕西省10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统计

城市

名称

路段

数(条)

平均

路长

(米)

平均

路宽

(米)

平均

车流量

(辆/小时)

2019年

噪声

均值

dB(A)

超标路段长度

(千米)

超标路段占总长度(%)

质量

等级

2018年

噪声

均值

dB(A)




西安市

155

1303.9

36.5

7188

70.5

108.0

53.4

三级

69.9


铜川市

28

2975.2

21.3

1110

66.6

13.8

16.5

一级

68.2


宝鸡市

28

3175.9

16.7

1209

68.1

14.6

16.4

二级

68.7


咸阳市

55

1992.7

29.9

1929

66.5

2.5

2.3

一级

67.6


渭南市

80

602.5

18.7

2124

65.2

0.0

0.0

一级

66.2


延安市

4

1925.0

30.4

5181

70.4

5.7

74.0

三级

66.0


汉中市

22

2164.8

28.2

4944

68.1

5.1

10.7

二级

68.3


榆林市

26

2956.9

31.8

1431

65.6

9.8

12.7

一级

66.1


安康市

13

1530.1

25.6

6840

60.8

0.0

0.0

一级

63.4


商洛市

6

4166.7

42.8

387

66.6

0.0

0.0

一级

65.8


全省

417

1700.8

28.8

3522

67.7

159.4

22.5

一级

68.0


(三)城市区域声环境状况

1.监测结果

全省10个设区市区域声环境监测平均等效声级为56.2分贝,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三级,与上年相比,平均等效声级下降0.5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无变化。

各城市区域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在51.1~60.1 分贝之间。铜川、榆林和安康3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二级,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和商洛等6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三级,延安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四级。

2019年陕西省10城市区声环境监测结果统计

城市

网格总数(个)

网格大小

(m×m)

网格覆盖面积(km2)

2019年

平均等效

声级dB(A)

质量

等级

2018年

平均等效声级dB(A)

质量

等级

西安市

200

750×750

112.5

55.8

三级

56.1

三级

铜川市

104

600×600

37.4

54.5

二级

55.1

三级

宝鸡市

111

900×900

89.9

57.0

三级

57.2

三级

咸阳市

228

500×500

57.0

58.1

三级

58.6

三级

渭南市

79

500×500

29.8

56.2

三级

56.6

三级

160

250×250

延安市

111

250×250

6.9

60.1

四级

57.2

三级

汉中市

242

500×500

60.5

57.5

三级

59.3

三级

榆林市

160

600×600

57.6

51.1

二级

53.9

二级

安康市

200

350×350

24.5

54.7

二级

54.6

二级

商洛市

114

300×300

10.3

57.6

三级

56.6

三级

陕西省

1709


486.4

56.2

三级

56.7

三级

2.声源构成

声源影响范围:生活噪声的影响范围占46.53%,影响范围最为广泛;其次为交通噪声占31.66%、工业噪声占11.10%、其它噪声占5.77%和施工噪声占4.94%。

2019年陕西省区域声环境声源构成比例

声源强度:交通噪声声源强度最大为57.9分贝;其次为其它噪声56.8分贝、工业噪声56.3分贝、施工噪声56.2分贝、生活噪声55.1分贝。

与上年相比,生活噪声和其它噪声影响范围有所减少;交通、工业、施工噪声影响范围有所增加,影响范围最广的声源仍为生活噪声,声源强度最大的为交通噪声。

2019年陕西省城市区域噪声声源类型构成

年度

交通噪声

工业噪声

施工噪声

生活噪声

其它噪声

比例
  %

声级
  dB(A)

比例
  %

声级
  dB(A)

比例
  %

声级
  dB(A)

比例
  %

声级
  dB(A)

比例
  %

声级
  dB(A)

2018年

31.06

57.7

10.85

57.0

4.85

57.1

47.24

55.7

6.00

56.3

2019年

31.66

57.9

11.10

56.3

4.94

56.2

46.53

55.1

5.77

56.8

(四)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状况

2019年,陕西省10个设区城市各类功能区噪声共监测592点次,昼间、夜间各监测296点次。各类功能区昼间共达标278点次,昼间点次达标率为93.9%;夜间共达标213点次,夜间点次达标率为72%。

0类区昼夜间各监测8点次,昼间点次达标率87.5%,夜间25%;

1类区昼夜间各监测64点次,昼间点次达标率90.6%,夜间57.8%;

2类区昼夜间各监测92点次,昼间点次达标率94.6%,夜间79.3%;

3类区昼夜间各监测44点次,昼间点次达标率86.4%,夜间75%;

4a类区昼夜间各监测84点次,昼间点次达标率100%,夜间76.2%;

4b类区昼夜间各监测4点次,昼间点次达标率100%,夜间100%;

各功能区间比较:4b类区昼间和夜间全部达标,其它各类功能区的昼间、夜间均有不同程度超标。总体来看,城市功能区昼间点次达标率高于夜间。

2019年陕西省各类功能区点次达标情况表


0类区

1类区

2类区

3类区

4a类区

4b类区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监测点次

8

8

64

64

92

92

44

44

84

84

4

4

达标点次

7

2

58

37

87

73

38

33

84

64

4

4

达标率(%)

87.5

25

90.6

57.8

94.6

79.3

86.4

75

100

76.2

100

100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2020年1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