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三季度全省环境质量状况

[ 索 引 号 ] 116100000160001018/2014-00094 [ 主题词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 发布机构 ] 省生态环境厅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成文日期 ] [ 发布日期 ] 2014-11-17

2014年三季度全省环境质量状况

时间: 2014-11-17 10:42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一、基本状况

  全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关中各市(区)和延安市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好到差依次为渭南、杨凌、铜川、咸阳、宝鸡、延安、西安;7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82~90天,平均达标率为93.3%。西安市优良天数为82天,轻度污染为10天,未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与上年同期相比,优良天数增加36天,轻度污染减少23天,中度及以上污染减少23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6.7%、36.5%、50%和9.3%。榆林等4市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评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为92天,平均达标率为100%。全省河流中汉江、丹江和嘉陵江水质优;渭河干流潼关吊桥出省断面为轻度污染;无定河和延河轻度污染。2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二、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4年,关中各市(区)和延安市按照新标准监测、评价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六项指标,榆林、汉中、安康和商洛4市按照旧标准监测、评价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指标。

  (一)优良天数

  1.关中各市(区)和延安市

  第三季度,关中各市(区)和延安市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监测与评价,优良天数比例在89.1%~97.8%之间,平均比例为93.3%,轻度污染天数比例6.7%,未出现中度以上污染天气。其中:西安82天、宝鸡84天、咸阳85天、铜川88天、渭南90天、杨凌89天、延安83天。

  西安市(其他各市去年执行旧标准,不作对比)优良天数增加36天;轻度污染10天,比上年同期减少23天;中度及以上污染0天,比上年同期减少23天。

  2.陕南3市和榆林市

  第三季度,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4个城市仍按照旧标准评价,优良天数均为92天,平均达标率为100%。与上年同期相比,商洛增加1天,榆林、汉中、安康3市持平。

  (二)主要污染物项目浓度

  1.关中各市(区)和延安市

  第三季度,关中各市(区)和延安市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监测与评价,7市(区)空气质量均超标。

  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范围为63~85μg/m3,平均浓度为73μg/m3,铜川、杨凌、宝鸡达标,西安、延安、咸阳、渭南超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范围为33~40μg/m3,平均浓度为37μg/m3,延安、咸阳达标,西安、铜川、宝鸡、渭南、杨凌超标;二氧化硫(SO2)浓度范围为8~18μg/m3,平均浓度为12μg/m3,7市(区)全部达标;二氧化氮(NO2)浓度范围为10~41μg/m3,平均浓度为29μg/m3,延安超标,其他6市(区)达标;一氧化碳(CO)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范围为1.0~2.3mg/m3,平均为1.6mg/m3,7市(区)全部达标;臭氧(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范围为128~162μg/m3,平均为151μg/m3,杨凌超标,其他6市达标。

  与上年同期相比,西安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下降26.7%,细颗粒物(PM2.5)下降36.5%,二氧化硫下降50%,二氧化氮下降9.3%,降尘强度下降6.3%。

  2.陕南3市和榆林市

  第三季度,汉中、榆林、安康和商洛4市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评价,空气质量均达标;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40μg/m3,同比下降4.76%,4市全部达到年均值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15μg/m3,同比上升15.4%,4市均达标;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18μg/m3,同比下降10%,4市均达标。

  (三)自然降尘

  第三季度,全省十个设区市降尘平均值范围为5.79~14.21吨/平方公里·月,平均为9.44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7.7%。降尘量较大的城市为延安市、西安市和渭南市,分别为14.21、12.66、12.60吨/平方公里·月。

  (四)降水酸度

  第三季度,全省十个设区市监测降水酸度,共采集雨样232个, 未检出酸雨样品。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第三季度,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全省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0.6%,较上年同期下降8.2%;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36.1%,较上年同期上升7.4%;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3.3%,较上年同期上升0.8%。

  第三季度,全省地表水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8.0mg/L、1.044mg/L;与2013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上升2.9%,氨氮平均浓度下降3.0%。

  (一)汉江、丹江和嘉陵江:第三季度,3条河流水质稳定保持Ⅰ~Ⅲ类标准。汉江、丹江、嘉陵江出省断面均为Ⅱ类水质,水质优。

  (二)渭河干流:第三季度,渭河干流宝鸡段总体轻度污染;咸阳段总体中度污染;西安段总体重度污染;渭南段总体轻度污染。

  渭河干流中度污染,Ⅰ~Ⅲ类断面比例为14.3%,Ⅳ~Ⅴ类断面比例为57.1%,劣Ⅴ类断面比例为28.6%

  渭河干流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2mg/L、1.664mg/L;与2013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上升23.6%和119.1%。

  化学需氧量:除咸阳铁桥和天江人渡断面达到Ⅴ类标准外,其他断面化学需氧量均在Ⅳ类标准之内(≤30mg/L)。

  与2013年同期相比,魏家堡等13个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均有所上升,魏家堡升幅最大,上升 118.2%,耿镇桥持平

  氨氮:卧龙寺桥、虢镇桥、天江人渡和耿镇桥4个断面达到劣Ⅴ类标准,咸阳铁桥达到Ⅴ类标准,其余9个断面达到Ⅱ-Ⅳ类标准。

  与2013年同期相比,宝鸡常兴桥和渭南潼关吊桥2个断面氨氮浓度下降; 卧龙寺桥等12个断面氨氮浓度上升,卧龙寺桥断面升幅最大,上升390.2%。

  (三)渭河支流:渭河支流总体中度污染。渭河支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3.8%,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47.6%,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8.6%。

  渭河支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4.3mg/L、1.840mg/L;与2013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0%和38.6%。

  渭河支流中,清姜河水质优;千河和小黑河水质良好;金陵河、泾河、黑河、北洛河和小漆水河(含石川河)轻度污染;漆水河、涝河、沣河、灞河中度污染;皂河、临河、河和新河重度污染。

  (四)无定河:无定河水质总体轻度污染。无定河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9.7mg/L、0.911mg/L;与2013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2.5%,氨氮平均浓度上升39.1%。     

  (五)延河:延河水质轻度污染。延河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5.2mg/L、1.075mg/L;与2013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上升2.0%和206.2%。

  (六)黄河中下游(陕西段)

  除六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外,全省开展监测的其他11条河流中,榆林黄河干流、延安云岩河、延安仕望河、商洛南洛河水质优,榆林秃尾河、渭南徐水河水质良好,榆林牛川、窟野河、延安清涧河、渭南居水河和金水沟轻度污染。

  黄河中下游(陕西段)总体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8.0mg/L、0.683mg/L;与2013年同期相比,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上升1.1%和32.4%。

  四、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第三季度,2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取水17568.04万吨,达标水量17568.04万吨,达标率为100%。

  五、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

  第三季度,十个设区市开展功能区噪声监测,咸阳市和安康市各功能区昼、夜间等效声级全部达标,其他城市均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

 

 

 

(责任编辑:郑易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