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省动态
碧水清波润万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观察
“天上银河,地上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的汉江,千百年来在秦巴山间奔流不息、滋养万物。
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光荣使命。陕西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供水量占总调水量的70%。
“十四五”以来,我省牢记“国之大者”,切实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持续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全力守护生命之源,保障一江碧水浸润万家。
系统治水 涵养水源生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三千里汉江第一城”汉中市宁强县,逶迤群山孕育出源头好水。
9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宁强县的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雨后,云雾缭绕,山间松柏郁郁葱葱,细长的瀑布撞击着山石发出清脆的声响。
“保护好源头‘第一滴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巡河路上,63岁的汉水源村民间河长王开强一边清理河道一边说。
从王开强最初自发捡拾河道垃圾,到如今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加入保护汉江源头的队伍,7年来,保护水源在当地已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为了加强对汉江源头的治理与保护,近年来,宁强县禁伐、禁牧、禁污染企业落户,同时采取以生态治理护源头水质的方式,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育、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玉带河生态护岸治理等项目,累计治理河道18公里、绿化河岸4.2万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700余亩。通过综合治理,汉江源头的水越来越清,源头水质达到Ⅰ类。
从宁强奔流向东,汩汩汉江水流入位于汉中市中心城区的天汉湿地公园。
9月24日,雨过天晴。天汉湿地公园里碧流如镜,白云倒映水中,江边漫步的市民仿佛置身山水画卷中。
这座市民的“幸福园”不仅常年占据着汉中人朋友圈的“C位”,还是众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天堂”。
“作为汉江综合整治工程的示范项目,天汉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柔性治水’的理念。”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晓明介绍,“依托汉江江滩的天然形态,我们通过栈道将岛屿、河流、岸景有机串联,形成水岛相间、水域贯通的滨水景观。”
如今,这座公园集生态、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自然水域面积达6.5平方公里,公园内观测到植物300多种、鱼类30多种、鸟类90多种。
“十四五”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源涵养和水质保障,系统实施汉丹江综合整治,汉江汉中段建成了一江两岸示范段,汉江安康段实施中小河流治理195公里,丹江建设堤防71.4公里;陕南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南水北调水源区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0%以上,通过持续治理,汉丹江出境断面水质始终稳定在Ⅱ类以上。
全力护水 筑牢安全防线
9月24日清晨,位于白河县卡子镇凤凰村的里端沟碧波荡漾,两岸草木生机盎然。
“每天我都要沿河边走走,看河水清不清、河道里有没有垃圾。”在凤凰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刘尊荣看来,每一次巡河,都是对河流健康的细致“体检”,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确保河流水质持续向好。
“过去,这里‘磺水’横流。经过系统治理,河水越来越清澈,鱼和鸭子也越来越多,村里还依托良好水质发展起茶产业。守护好家门前这一江清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刘尊荣说。
地处“秦头楚尾”的白河县是汉江出陕入鄂的最后一道“关口”。白河县水利局局长黄绪汉介绍,当地织密管护网络,压实护河责任,建成101个村级河长制工作室,带动154名三级河长、165名护河员常态化巡河护河,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在旬阳市,每月1日和15日,是旬阳双河女子护河队雷打不动巡河护河的日子。沿汉江支流蜀河两岸捡拾垃圾时,队员们时常会唱起自编的顺口溜:“常常河边转,勤把垃圾捡。确保河水净,清水送京津。”
成立8年来,旬阳双河女子护河队坚持沿河岸和公路沿线捡拾杂物、垃圾,宣传生态保护知识,也感召更多人加入义务护河队伍。目前,旬阳市已组建起44支义务护河队伍,共有队员4000余人,志愿服务内容从起初的捡拾河道垃圾,拓展至参与公路沿线、村庄院落的环境卫生整治。
“河水清了、河道干净了,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旬阳双河女子护河队队长丁晓芬说,随着更多人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汉江水一定会更加清澈。
2018年以来,陕西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在河湖长制的支撑下,陕南三市涌现出的精细化管理机制也不断丰富着河湖长制的内涵——
安康市推出“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司法局局长”的治河工作机制,协调联动擦亮河湖生态底色;
汉中市制定《汉中市汉江流域(汉中段)“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全方位强化风险防控;
汉中市、安康市、湖北省十堰市、四川省广元市等毗邻地区打破行政边界,建立汉江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上下游保护合力。
“十四五”以来,随着我省河湖长制持续深化,爱水护水成为陕南三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全民护水让一江清水源源不断地流向丹江口和受水地。
兴水惠民 共促人水和谐
群山巍峨,丹水流长。9月的丹凤段丹江水畔,游客沿河而行,畅享清凉。
商洛市立足特色水资源天然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水清、河畅、景美”的美丽河湖,大力深耕水产业,做好高质量发展“水文章”,把一湾生态好水变成经济“活”水。
9月23日,商洛高新区商洛国蜂蜜水产业园里,工人在仔细检查产品包装,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
“项目配套建设8条蜜水及饮用水生产线,规划建设蜂毒康养温泉、蜂巢智慧酒店等文旅设施,未来将打造集生产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工业旅游园区,开启‘工业+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商洛国蜂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艳艳说。
商洛在全面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依托秦岭冷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冷水鱼产业,加快壮大“水经济”。
位于商南县十里坪镇中棚社区的冷水鱼养殖产业园,是商南县格瑞农业有限公司规划的集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综合园区。该公司年产三文鱼200多吨,产品销往西安、郑州、武汉、十堰等地。
目前,商洛已成功注册“秦岭冷泉鱼”区域公用品牌,冷水鱼总产量占全省41.1%,稳居全省第一。依托境内的22条河流,商洛打造了包括生态堤岸、湿地、水域在内的水利风景线,将“水经济”的触角延伸到第三产业。
城市因水而兴,生活因水而美。陕西的良好生态有力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绿水青山给三秦儿女带来了幸福生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正在实现良性循环。
从南到北,同饮一江水。一泓清水滋润了沿线城市,更惠及亿万百姓。未来,陕西将扛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政治责任,以实际行动当好生态卫士,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