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市县动态
渭南:让鸟鸣成为好生态的注脚
越冬天鹅悠然游弋在长涧河河面,白鹭翩跹于渭南沋河公园,各类珍禽翔集黄河湿地。这些生动景象,无言述说着渭南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而那清脆悦耳的鸟鸣,正是大自然为优良生态作出的最美注解。
鸟类的迁徙栖息,是对生态环境最客观的评判。它们以翅膀投票,选择那些能够满足生存繁衍需要的家园,清洁水源、丰茂植被、完整食物链与安宁栖息地,这些要素缺一不可。
面对这份来自自然的问卷,渭南用扎实行动给出答案。作为全省湿地面积最大的城市,渭南近年来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河流清淤治污重现清澈水质,在黄河滩涂实施退耕还湿,在城市周边科学增绿以拓展生态空间。从浑浊到清澈,由荒芜变绿洲,环境的显著改善,奏响了吸引鸟类回归的动人乐章。
优良的生态环境,其核心不仅在于面积规模,更在于生态系统质量与功能的完整性。鸟类种群的稳定繁荣,依赖于健康且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它们需要的不仅是栖息空间,更是完整的食物链和安全的繁衍条件。
渭南的治理实践紧扣这一核心,通过推广绿色农业、降低农药使用,促进了田间昆虫种群恢复,为戴胜、伯劳等鸟类提供了充足食源;通过构筑生态缓冲带、保护芦苇丛等措施,为雁鸭类水禽营造了安全的繁殖家园。这种对生态联结的整体性修复,支撑着鸟类从过客到留鸟、从稀少到繁荣的根本转变。
环境改善的成效,最终由回归的鸟群和增长的数据见证。目前全市观测到的野生鸟类已达312种,曾经罕见的大鸨、灰鹤重现身影,部分候鸟选择在此定居,种群规模持续扩大。这一切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人类无需刻意招引,只要真诚修复环境、尊重自然规律,重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就是对鸟类最好的爱护。这幅由清水、绿岸、茂草、虫鸣共绘的生机图景,正是“绿水青山”最动人的模样。
当清越鸟鸣越来越多地回荡在城乡山水之间,这和谐美妙的自然交响,正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