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守护母亲河 共享生态美

陕西渭南:守护母亲河 共享生态美

时间: 2025-08-15 17:5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灿烂辉煌的文明。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力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沙披绿装:“几字弯”上焕新颜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在中华大地上划出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弯。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渭南市先后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努力让黄河“几”字弯变成绿水青山。

“我们将严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基准线,实施森林生态景观提升、沙产业融合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封沙育林等资源保护政策,保护好沙区林草植被,提高森林防护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荔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平伟说。

位于黄河“几字弯”东侧底端的渭南市大荔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治沙、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生态治理模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营建乔灌搭配防风固沙林带10公里,农田防护率稳定达到85%。聚焦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提升区域生态质量,持续推进南部沙化土地治理、北部台塬植被恢复、沿黄区域综合治理和中部灌区森林质量提升。目前,全县流动沙地已治理完成2883亩。同时依托沙苑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优势资源,建成2000余亩的枣树生态园,使防沙治沙工作真正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湿地焕彩:水清岸绿生态美

如今地处黄河中游的渭南市,重现大片湿地、林地,吸引游人前来拍照打卡,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飞禽自由飞翔……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处处鸟鸣,一幅“天蓝水绿空气清,经济环保两相宜”的生态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渭南市合阳县地处陕西关中盆地东北部的黄河西岸,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县实施了“一退二限三还”的资源清理活动,共清理收回5137亩,之后将鱼池和莲池之间的田埂进行了清理,形成了2400亩湿地水面,周边地区采取了自然恢复的措施。现如今夏阳瀵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区内有白鹭、苍鹭、灰鹤、大鸨、鸳鸯、野鸭等20余种近两万只珍稀鸟类来此越冬、栖息,特别是多年不见的白天鹅如今也回归洽川。

当地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的合阳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为家乡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石川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也是富平人民的母亲河,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来此栖息的鸟类逐年增多,有近200种。现在,这里有山有水、有田有湖,风光秀丽、充满活力。沿河20多万群众从中直接受益。

“现在的环境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好,植被多,每天来这里锻炼身体,感觉特别舒服。”当地群众高兴地说道。

龙门水文站:悬崖之上护安澜

龙门水文站位于秦晋大峡谷的韩城市龙门镇禹门口,作为国家重要水文站和黄河重点报汛站,龙门水文站控制着黄河流域49.8万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为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黄河防汛、水量调度、重大治黄试验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水文资料。

“水位、流量、含沙量,这些数据就像是黄河的体检报告,为黄河防汛和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龙门收文站工作人员霍鸣说。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代又一代的“治黄人”乘坐吊箱,跨越黄河,在高山峡谷中,和孤独作伴,与风浪搏斗,采集一手水文要素数据,向国家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地方多家防汛部门提供水文信息,为国家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如今,在龙门水文站,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已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支撑。光电测沙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RG-30雷达测速系统、无人机巡测等新技术的应用,让水文测验更加精准、高效。

黄河岸边:享受生态红利百姓乐

黄河畔的渭南市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是黄河支流徐水河入黄河前经过的最后一个村子。每年,这里都会举行传统的民俗活动——河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这里,他们和村民一起做花馍、放河灯、祈福平安。

沿黄公路的开通,让岔峪村展现了它地处黄河岸边的特殊优势,如今这里农家乐、观光采摘园发展得红红火火。岔峪村党支部书记雷武义说,他们打造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沿黄旅游文化村庄,以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吸引游客。现在,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合阳人依然靠着黄河水的滋养,续写着踔厉奋发的新时代诗篇。

而全长800多公里的沿黄公路,让西岳华山、丰图义仓、壶口瀑布、吴堡石城等50余处自然和文化景观,如颗颗宝石连在一起,也为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守护黄河,不是一地一域之事,更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埋头苦干、久久为功,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不断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