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环境要闻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以黄河流域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9月22日10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张清香女士、二级主任科员高小淇女士、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邵瑞华女士,介绍我省以黄河流域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问题。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葛晗梅女士主持。
葛晗梅: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协作机制、强化污染源管控、水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深入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和碧水保卫战,黄河流域及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张清香女士、二级主任科员高小淇女士,介绍我省以黄河流域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邀请到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邵瑞华女士,介绍延安市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有关情况。
下面先请张清香处长介绍有关情况。
张清香: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我省“十四五”以来以黄河流域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黄河流域(陕西段)水质总体逐步改善,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考核目标,连续3年总体水质为优、消除劣Ⅴ类断面,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流域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024年,黄河干流(陕西段)6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8%,超过黄河流域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比2020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入黄支流水质提升明显,2024年,延河、无定河、北洛河、泾河等河流干流全线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窟野河全线断面达到Ⅱ类。渭河干流全段自2018年以来水质均保持为Ⅲ类。
2025年1-8月,我省黄河流域水质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黄河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16条入黄一级支流中,14个达到或优于Ⅲ类。流域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协同发力,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一是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断提升依法治污水平。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修订《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二是加强部门协作沟通,形成工作合力。我厅联合相关部门印发《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陕西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印发碧水保卫战年度工作方案,严格黄河流域水质管控要求,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三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陕晋两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晋陕大峡谷协作机制。晋陕蒙、晋陕豫签订黄河跨省横向生态补偿协议。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签署跨区划协作协议。陕豫两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签订《陕西省、河南省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议》。
(二)补齐短板,强化入河污染源全面管控。一是落实精准治污要求。实施分区管控,编制实施65个国控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建立水质预警-分析-通报-督办工作机制,明确水质波动断面包抓人员,强化枯水期和汛期水质管控要求,对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断面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整治方案,加密水质监测,加强汇水范围内排查整治,确保水质持续向好。二是严格水污染源管控。严格落实《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完善“一厂一策”系统化治理方案,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黄河流域城镇及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均达到准Ⅳ类限值。联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开展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专项排查整治,重点对老旧管网进行排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编制“一园一策”整治方案,形成问题清单并推进整改,确保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按年度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建立城市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机制,县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并实现动态清零。三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出台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系列文件,全面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明确禁设区域,依法依规开展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建立“谁排污,谁申报”的排污口责任认领制度,持续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截至目前,黄河流域共排查入河排污口3千余个,已全部完成溯源,整治比例超过9成。
(三)统筹“三水”,推动河湖生态综合治理。一是加强生态流量保障。协调省水利厅加强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印发大理河等跨市河流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及无定河等跨省跨市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方案。推进延安市、榆林市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项目。二是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中期评估。完成黄河流域33条重点河流、12个主要湖库的水生态调查与健康评价工作,开展渭河水生态监测,以延河为试点开展水生态综合状况评估。三是积极打造美丽河湖。在国家美丽河湖清单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分类分级逐步实现美丽河湖全覆盖。围绕“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征集优秀案例,延安延河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四)防范风险,确保水生态环境安全稳定。一是完成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方案编制,进一步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响应和应对能力。聚焦化工园区、输油管线等六大重点领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二是组织环境应急大比武,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针对水华易发生的河流、湖库严密监控藻情,在藻类聚集区域和集中暴发时段加强水质和水华动态监测,组织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确保水华暴发时应对有序有效。三是强化汛期管控要求,持续开展汛前风险隐患排查,汛期强化动态研判处置,加大汛期水质应急预警监测力度,保障汛期水环境安全。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加强汛期水质管控,深入开展生活、工业、农业污染源综合治理,保障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推进黄河流域及全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确保“十四五”水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突破,深入贯彻“三水统筹”治理思路,系统谋划“十五五”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为美丽陕西建设贡献环保智慧和力量。
以上就是我今天发布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葛晗梅:
感谢张处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环境保护杂志社记者:
“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提出要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新格局,请问我省围绕水生态保护修复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高小淇: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十四五”以来,结合长江、黄河流域不同自然禀赋,我省逐步推进差异化的水生态调查评估和保护修复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率先起步,全面摸清水生态状况底数。2021年起,筛选了黄河流域33条河流、9个水库和3个湖泊,长江流域19条河流和7个水库等重要河湖库,连续开展了水生态健康调查评估工作。通过河湖差异化的方法对水生动植物、水生境、水安全等方面开展全面调查,并分析研判河湖岸线、缓冲带现状、水文水资源利用等影响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适合陕西流域特色的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为全省开展水生态变化调查研究、优化保护管理措施、实施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积极探索,深入评估水生态综合状况。对照国家水生态监测评估相关文件要求,我省以渭河为试点,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开展渭河水生态监测,共设置了40个监测点位,包括水质、生境、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底栖动物和鱼类)以及农药类新污染物等指标,对渭河水生态开展综合评价并深入分析,提出水生态环境改善的综合性对策。积极推进延河国家级水生态综合状况试点工作,编制了《陕西省延河流域水生态综合状况评估实施方案》,在延河流域设置了18个监测点位,充分利用延河已开展水生态调查的基础数据,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监测、卫星影像遥感等方式开展调查,进一步完善水生态综合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形成延河水生态综合状况评估报告。
三是精准施策,逐步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按照“三水统筹”思路,在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和年度方案中,进一步明确湖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湖生态缓冲带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在水环境巩固提升的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开展水生境、水生态保护。对照国家《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参考指标(试行)》要求,逐步推进水生动植物保护、自然岸线恢复等工作,建立省级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积极打造美丽河湖。加强汉江汉中段、安康瀛湖、延安延河等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宣传,带动全省建设更多“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和我省“十五五”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结合我省长江和黄河流域特点,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努力建设“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谢谢。
陕西日报社记者:
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请问,我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清香: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我省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工作,“十四五”以来,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政策制度保障力度、建立横向纵向联动配合机制、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在省级相关部门、各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截至目前,全省共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199个,市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率均达到100%,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率达95%以上。纳入国家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群众饮用水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开展保护区划定,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纳入监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省政府要求,组织省级相关部门和专家赴水源地现场开展踏勘和技术审查,严格依照技术规范审查拟划定保护区的风险源、取水口位置、面积、边界、矢量数据等关键信息。针对拟穿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的重大民生工程项目,重点对线路比选、不可避让性论证和工程造成的影响及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审查。“十四五”以来,累计划定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9个、调整12个、撤销11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663个,依法依规对所有划定的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二是严格保护区监管,降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一方面,每年开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状况调查,全面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均按照要求规范设置界碑界桩、隔离防护、警示牌、交通牌等保护设施,关键位置设置视频监控设施,乡镇级水源地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保护区划定和立标。同时我厅已起草了水源保护区数据的地方标准,进一步强化监管。另一方面,利用卫星和无人机遥感解译、现场核查等方式完成秦岭区域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调查与评估,针对高风险源提出针对性防控策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建立“举一反三”长效机制,紧盯重点风险源排查隐患,建立问题清单,加强问题整改,严厉打击威胁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守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出台《陕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印发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年度监测方案,组织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情况,针对不达标水源,分析具体原因,督导市县(区)采取水源置换、集中供水、深度处理、污染防治等措施,保障供水安全。截至目前,全省纳入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级及以上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此外,组织各地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大力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相关项目,“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9.25亿元、省级财政资金7075万投入水源地保护,有力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
谢谢。
葛晗梅: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近年来,延安市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公布延安延河为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下面,请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邵瑞华女士介绍延安市“美丽河湖”建设有关情况。
邵瑞华: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延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延安地处黄河中游,土地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黄河延安段全长169公里,境内有延河、清涧河、云岩河、仕望河、涺水河5条一级支流。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以“六水同治”(即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治、水环境治理、水文化挖掘、水价值转化)为抓手,全面推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2024年延河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百姓再次感受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延河景象。下面,我从6个方面介绍经验做法。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压紧压实治水责任。市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时代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延安“一六四”(即一个时代使命、六大战略任务、四大重要保障)工作布局,将生态保障行动列入全市“十大行动计划”。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铁腕治水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以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制定了《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延安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办法》等法规和文件,为系统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障。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发挥督察考核作用。建立生态环保督察巡查机制,形成“问题交办、督办预警、移送问责”的工作闭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比重。健立环境质量信息公开机制,对各县(市、区)水环境质量依法依规进行披露。强化水污染防治成效与资金调配的激励约束,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水污染防治补偿机制,制定并先后3次修订《延安市水污染补偿实施办法》,累计扣缴水污染补偿资金2.99亿元,用于各县(市、区)水环境治理,有效解决了一批流域突出水环境问题。
三是实施系统治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治理资金80余亿元,完成系统治水项目近300个,建成污水管网769.3公里,各类污水处理厂(站)188个,日处理能力达到31.32万方。通过沟谷及河堤河道整治、水源保护和湿地恢复等治理措施,对延河、清涧河等流域进行了系统治理和整体修复。深入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2.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黄泥沙量由退耕还林前的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降幅达88%。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植被覆盖率达到87.6%。
四是严格精细管控,精准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立“一口一档”动态管理,溯源率达100%,整治率达99.3%。制定《延安市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园区污水收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和园区环境管理。通过三级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和污染源企业排口在线监测及视频监控系统,统筹开展全流域水质分析与预警。依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开展延河、清涧河、北洛河流域的专项污染物溯源和治理。
五是强化风险防控,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立治,县级以上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率达到100%。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为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控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王瑶水库“六闸六坝”拦油工程,建立专门的水上应急抢险中心,有效提升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
六是积极先行先试,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延安市先后被列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获评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通过试点先行,全域水生态治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发力,截至目前,延安市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连续三年实现地表水全域稳定达标,国控断面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由“十三五”末的78.6%提高到2024年的100%,平均水质指数改善19.3%。黄河干流壶口断面连续多年保持Ⅱ类水质出境。清涧河、延河、云岩河、仕望河4条黄河一级支流,入黄断面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65.87%、60.92%和26.73%。延河整体水质由轻度污染提升为优良,水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实施绿色转型行动计划,持续加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打造新时代黄土高原美丽河湖建设典范,实现“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延安新面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