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时间: 2025-08-01 18:0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7月31日11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高雪玲女士、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陈峥先生、省大气环境办公室副主任陈雷先生、水生态环境处三级主任科员马骏先生,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葛晗梅女士主持。

葛晗梅: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稳步推进美丽陕西建设,持续巩固秦岭、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三大生态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以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高雪玲女士、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陈峥先生、省大气环境办公室副主任陈雷先生、水生态环境处三级主任科员马骏先生,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请高雪玲处长介绍有关情况。

高雪玲: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美丽陕西建设,聚焦“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经过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今年上半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全省空气质量总体向好

全省10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08,同比改善2.9%。环境空气质量前3位的城市依次为商洛市、安康市、延安市。关中5个设区市和延安、榆林、商洛等8个城市均同比改善,改善幅度从高到低前3位的城市依次为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关中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3个县(区)依次为宜君县、旬邑县、麟游县;陕北地区为黄龙县、志丹县、宜川县;陕南地区为镇坪县、凤县、太白县。

全省10个设区市平均优良天数134.7天,平均优良率为74.4%,同比改善0.2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排名前3位的城市依次为安康市、商洛市、汉中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西安市、铜川市等5个城市优良天数同比有所增加。全省10个设区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为7.3天,同比增加3.3天。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8.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2%。由沙尘导致的平均超标天数18.1天,比例为10%,其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为4.2天,比例为2.3%。

关中5个设区市综合指数平均4.48,同比改善4.7%;平均优良天数119天,5个设区市同比共增加优良天数46天,同比平均增加9.2天;PM2.5平均浓度为45.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2%。

二、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保持优

全省101条河流上开展监测的226个国控、省控断面中,剔除本底影响后,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216个,占95.6%;Ⅳ~Ⅴ类水质断面9个,占4%;劣Ⅴ类断面1个,占0.4%,水质持续保持优。

重点流域及河流中,黄河中游陕西段水质优,除渭河、延河、无定河及其支流外的14条河流上共33个国控、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断面占97%,劣Ⅴ类断面占3%,同比持续保持优;其中,黄河干流共6个国控断面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持续保持优。受今年旱季影响,渭河干流水质良好,共20个国控、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断面占80%,无劣Ⅴ类断面,同比水质有所下降。渭河支流水质优,渭河33条支流开展监测的52个国控、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断面占90.4%,无劣Ⅴ类断面,由上年同期的良提升为优。无定河流域共14个、延河流域共8个开展监测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I~Ⅲ类,持续保持优。

长江流域陕西境内共99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持续保持优,其中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国控断面首次均达到Ⅰ类,是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以“十四五”以来监测结果分析,汉江出境国控断面2025年1-6月定类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1.4mg/L,较2021年改善41.7%;丹江出境国控断面2025年1-6月定类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1mg/L,较2021年改善50%;嘉陵江出境国控断面2025年1-6月定类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0.8mg/L,较2021年改善27.3%。

三、全省县级以上地表型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全省29个国家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开展监测的27个水源地达标率为100%。

开展监测的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70个地表水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截至目前,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率提升至97.1%,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国家要求的100%的划定任务。

四、全省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达标

今年1月1日起,我省10个设区市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全部实现自动监测。上半年共108个自动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各类功能区(共5类,分别是0类、1类、2类、3类、4类,4类又分为4a、4b两种类型)昼间声环境质量达标率为95.4%,夜间为89.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设区市昼间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前3位的城市依次为汉中市、渭南市、宝鸡市;夜间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前3位的城市依次为商洛市、汉中市、延安市。昼间和夜间声环境质量达标率最高的均为3类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昼间达标率为99.8%,夜间达标率97.8%,同样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无废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稳步推进。

六、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全省22个电离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及陆地γ辐射、水体、电磁辐射等386个辐射环境监测点位监测结果未见异常,同比均处于正常涨落范围,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以上是我省今年上半年环境质量状况。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是省环境保护监测站(现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50周年。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有关情况。我省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1975年,至今已经整整走过50个年头。50年来,经过几代监测人的默默耕耘,我省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高位推动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生态环境厅党组的高度重视下,我省的生态环境监测在管理体系、网络体系、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步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从粗放到精准、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深刻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哨兵”,逐步发展成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陕西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50年来,全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强基础、扩能力、抓队伍、勇创新,探索出了一些富有特色、可推广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涌现出了一批矢志践行“信念坚定、监测为民、数据担当、精业立身”的陕西环境监测宗旨,脚踏实地、默默奉献、接续奋斗的环境监测人。希望各位媒体的朋友们从多个维度深入挖掘、宣传报道我省环境监测工作亮点和监测人的故事,我们积极做好配合。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葛晗梅:

感谢高雪玲处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城市网记者:

今年,6月30日傍晚,西安雨后双彩虹横跨天际,社交平台上“抬头见彩虹”的欣喜刷屏全网。请问,今年上半年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陈  雷:

感谢大家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关注。当西安的双彩虹成为朋友圈里的“顶流”,我们深知,这不仅是气象馈赠,更是全省上下共同治污的成果,群众对蓝天的获得感越强烈,我们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的动力就越充足。

自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下,全省构建起“党政主导、专班推进、部门协同、市县落实、全民参与”的治污格局,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化。上半年全省国考10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8,同比改善2.9%,六项主要污染物实现“四降二平”,其中PM2.5浓度同比改善3.2%;关中5市表现尤为突出,综合指数4.48,同比改善4.7%,平均优良天数达119天,优良天数较去年同期共增加了46天,平均多了9.2个蓝天,六项主要污染物“五降一平”,其中PM2.5浓度同比改善3.2%。我们坚持“高质量治标见效与有序治本筑基”双轮驱动,重点推进四方面攻坚:

一是激活企业治污“内生力”。深入推进环保绩效“升级工程”,通过“创A升B减C清D”分类管理,引导企业从“要我治污”转向“我要治污”。目前已有一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排放减量,治污水平迈上新台阶。今年新增B级及以上绩效水平企业43家,全省B级及以上绩效水平企业达到256家。

二是打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仗”。全省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14位,西安、咸阳、渭南市入选国家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名单。火电、钢铁、煤炭、焦化等行业企业的清洁运输比例提升到72%。关中统调火电机组耗煤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26万吨。强力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从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等关键环节突破,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钢铁行业82%的产能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熟料行业计划268项改造任务,已经完成110项。同时,我们正在谋划一批治污减排项目,让治理措施更精准、成效更持久。

三是打响夏季臭氧防治“攻坚战”。今年“夏防期”,我们开展了臭氧污染防治三大专项行动,聚焦低效治污设施、超标排放行为、监管能力短板三大痛点,实施集中整治。通过低效失效设施“清障”、超排偷排行为“亮剑”、监管能力“提质”,为臭氧污染“减负降压”。三大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排查低效失效设施企业419家;检查超标排放、偷排直排企业890家;督导帮扶1647家企业加强活性炭更换管理、622家企业加强自动监控设施运维管理。

四是织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防护网”。7月以来,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及西安海关,对关中各市(区)开展含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专项联合督导检查。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全链条排查,对不合格产品“零容忍”,让超标材料无处遁形。

蓝天保卫战从来不是“独角戏”,我们始终倡导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从企业减排到市民绿色出行,全民参与的治污合力持续增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锚定“十四五”目标不松劲,以关中地区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同时,提前谋划“十五五”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动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无论晴雨,守护蓝天的决心不变;无论难易,改善空气质量的力度不减。在这里,我们也诚恳地希望广大媒体和群众继续关注、支持、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共同守护三秦大地蓝天白云。

谢谢。

陕西日报记者:

请问,今年以来汉江水质如何?主要通过什么措施保障汉江水质稳定达标?

马  骏: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介绍。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汉江、丹江年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占入库总水量的7成。近年来,我省坚决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紧盯出境水质,督导压实属地责任,常态化开展环境隐患排查整治。2025年1-6月,我省汉丹江流域35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Ⅰ类水质断面12个,占比达34.3%;汉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Ⅰ类,实现历史突破,切实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水质安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坚持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治理。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严把产业准入关,严格干流一公里范围内禁止建设项目等河湖岸线特殊管制,坚决做好源头管控。推进生活污染治理,流域内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累计完成105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41个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治理,并联合住建部门开展管网排查等工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截至目前,汉丹江流域共排查出排污口3434个,溯源比例100%,重点河流整治比例达到93.4%,牢牢牵住河流水质改善的“牛鼻子”。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编制“一园一策”,形成问题清单、扎实推进整改,12个园区水污染问题完成整治。

二是实施水生态环境系统修复。不断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历史遗留环境问题,以白河硫铁矿治理为重点实施汉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截至今年6月底,白河县封堵矿硐213个,处置废渣158万立方米,生态修复3.6万平方米,预警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丹江流域169个锑矿硐已全部治理,累计治理锑矿废渣51.49万立方米,今年1-6月,丹江出境水质达到Ⅰ类,治理成效明显。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和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评估,在国家美丽河湖清单外,我省在长江流域(陕西段)增加30条河流纳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汉丹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性、持续性得到修复,2024年汉江经国家省域水生态状况评估达到国家标准。2022年、2023年汉江汉中段、安康瀛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三是完善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加强与水利、消防、气象等部门协作,建立完善环境应急制度体系。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半月调度、月研判、季通报等制度,强化环境风险源头管控。全面完成了丹江口水库重要入库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在汉江、丹江干流实时开展重金属应急监测,在临江临河临崖等高风险区域危化品运输通道建设应急池、导流槽、视频监控等设施,形成2个省级、3个市级、29个县级、N个企业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全方位织牢织密环境应急安全防线,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安全。

谢谢。

中国网记者:

请介绍一下上半年我省在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情况?

陈  峥: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围绕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不断加强地下水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水源“双源”管理,扎实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编制《陕西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分领域、分阶段工作目标和措施,积极构建各要素协同防治、多部门联动监管的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机制。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强化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开展涉镉排查整治,推进农用地污染溯源,深化重点区域特别排放限值执行,61家企业完成污染源整治,26个县(市、区)完成溯源,65家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潼关县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二是持续加强重点单位环境管理。完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将46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7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2025年名录管理。持续推进重点单位隐患排查、自行监测和周边监测,对50家企业隐患排查及自行监测开展质控审核,积极推动在产企业绿色化改造,3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完成验收评估。加强排污许可制度与重点单位有毒有害物质报告、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等制度衔接,着力提升企业履行源头防控法定义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持续加强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加强重点建设用地环境监管,严格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切实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组织实施全省建设用地地块空间信息调查,加快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叠加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启动化工腾退地块土壤污染专项治理。纳入2025年度国家考核的153块重点建设用地均已落实调查评审制度。持续开展关停及注销排污许可企业用地排查,累计将156个高风险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125个地块已落实管控任务。

四是持续深化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建立监管台账、落实管控措施、开展季度监测。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在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落地,完成11个市(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形成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一张图”,指导咸阳市开展地下水环境分区管控试点。组织实施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专项整治,20个园区启动调查和整治方案编制。加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切实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开展化工园区周边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排查整治,完成61个市、县级和136个“万人千吨”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建立完善优先防控清单,推动各地落实防控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强化源头防控、风险管控、水土共治,扎实推进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高水平谋划“十五五”工作任务。

谢谢。

葛晗梅: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