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环境要闻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生态保护监管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关情况
5月16日15时30分,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在商洛市商州区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孟卫萍女士、四级调研员傅晨女士、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高艳芬女士、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倍女士、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商州区分局局长雷关博先生,介绍“加强生态保护监管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葛晗梅女士主持。
葛晗梅: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物多样性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2024年1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发布,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线图”。近年来,我厅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调查监测,强化执法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今天发布会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孟卫萍女士、四级调研员傅晨女士、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高艳芬女士,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倍女士,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商州区分局局长雷关博先生,向大家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先请孟卫萍处长作介绍。
孟卫萍: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再过几天就是“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此,我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善制度建设、开展调查监测、加强执法监管、广泛宣传教育,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全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省生物多样性概况。
我省地形地貌复杂,既有河谷川道和平原,又有丘陵、高原和中高山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较密集的重要区域。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涉及我省的有4个,分别是秦岭、六盘山-子午岭、大巴山、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中秦岭地区是我国拥有独特丰富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我省复杂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全省包括所有一级生态系统类型,分别为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这七类。生态环境部生态状况遥感调查显示,其中森林、草地和灌丛三类生态系统面积占全省行政区面积的70%以上。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多样的生物物种。根据林业及农业部门数据,全省有陆生野生动物79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21种,省级保护动物55种。全省有鱼类140余种,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42种。全省有种子植物460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紫斑牡丹、太白紫斑牡丹、珙桐、华山新麦草、曲茎石斛和象鼻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5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1种。我省还拥有丰富的农作物、栽培果树品种以及畜禽家养动物品种。此外,我省渔业资源、药用植物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下面,我介绍一下“十四五”以来,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一些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抓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我们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先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等法规规划体系。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2024年底,我厅出台《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了4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24个优先行动。目前,我省基本构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体系,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
二是抓调查监测,摸清保护底数。我们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构建“一站多点(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布局,全省获批8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布设503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建设了西部地区唯一的环境DNA生物监测实验室,探索开展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物种监测。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陕西段)陆域和干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进一步摸清了黄河干流(陕西段)主要野生动植物及大型真菌底数。实施了包括秦岭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林业部门开展了林草种质资源普查、野生动植物综合监测、长江流域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迁徙鸟类和冬季水鸟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一些县(区)也开展了区域内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多个物种在调查中被首次发现。
三是抓执法监督,保障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林业、公安、水利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清风”“网盾”“查隐患、破火案”“清网清套清夹”“昆仑”“平安长江”“亮剑护河”等专项行动,在全省范围内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开展长江流域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等。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秦岭区域等作为重点,每两个月开展一次遥感监测,对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逐一进行核查,将重点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将重大生态破坏问题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断传导生态保护监管压力。
四是聚焦秦岭区域,强化协同合作。秦岭地区六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签署了《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成立了秦岭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专家委员会,推动秦岭生态保护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支撑、机制化运行。各部门开展多元化协同合作,共同守护秦岭生态安全。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跨区域司法合作机制,陕川甘三地13家中院签署《环大熊猫国家公园司法协同保护协议》,与省林业局探索建立“林长+院长”工作机制,实现森林资源领域行刑、刑民无缝衔接,与相关单位签署《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刑衔接工作办法》《关于建立绿色联动机制 强化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协议》《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司法联动框架协议》等。
五是抓主题宣传,推动公众参与。我们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每年结合“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利用主流媒体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连续多年举办生物多样性主题宣传教育科普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陕西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等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有效扩大宣传覆盖面和知晓率。近3年,先后推荐6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分别是陕西朱鹮、秦岭石蝴蝶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陕西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境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濒危特有植物-陕西羽叶报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陕西留坝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陕西佛坪县秦岭大熊猫保护和陕西秦岭川金丝猴科学监测与保护。其中陕西朱鹮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陕西秦岭川金丝猴科学监测与保护等案例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这些案例不仅反映了我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也反映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在持续好转。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进一步完善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组织实施“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开展陕西省第五次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水平,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葛晗梅:
感谢孟卫萍处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出台的背景是什么?《行动计划》出台后将对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傅 晨:
谢谢您的提问。我国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于1993年初批准《公约》,成为世界率先加入《公约》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2016年12月,我国申请获得《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办权。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2022年12月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根据新时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以及“昆蒙框架”目标,更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意见》精神,进一步提升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水平,2022年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我省生物多样性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七大项重点任务(即: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建立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完善保障措施)。为积极推动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落实,结合全省生物多样性状况及保护形势,2024年12月,省生态环境厅出台《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
《行动计划》是指导我省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个优先领域,分别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提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水平、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同时提出了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建设、规划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24个优先行动。《行动计划》的出台,为我省各部门、各市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引。生态环境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推进《行动计划》落地实施,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加强协调指导,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我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谢谢。
陕西日报社记者:
加快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是支撑生态保护监管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请介绍一下,我省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有关工作。
高艳芬:
谢谢您的提问。生态质量监测是客观准确掌握区域生态状况、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及成效评估的基础,与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相比,生态质量监测的内容更丰富、指标更复杂、手段更多样,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以物种多样性、生境为监测对象,以突出监督、发现问题、积累数据为目标,关注生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功能等。
按照生态环境部2023年印发的《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2023年,生态环境部启动组建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工作。经我厅会同中科院、西农大、陕科大、相关市级监测站等单位积极申报,2023年11月,陕西秦岭站(森林)和陕西黄土高原站(森林)获批为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2024年12月,陕西巴山站(森林)、陕西马栏站(森林)、陕西渭北关中站(农田)、陕西西安城市站(城市)、陕西榆林站(荒漠)、陕西渭南站(湿地)获批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目前,我省的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数量达到8个,从要素上涵盖了城市、森林、农田、荒漠、湿地等主要生态要素,从地域上覆盖了关中、陕南和陕北区域。
此外,按照我省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我厅统筹规划全省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布局,目前全省共布设有503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基本实现了对全省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生态空间以及生态脆弱区的全面覆盖、重点监测。可以说,我省已初步构建形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积极发挥各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样地监测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卫星资源、无人机、地面监测等手段,立足重点监管区域监测需求,发挥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协同效用,积累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数据,切实履行生态环境监测“吹哨人”职责,有力支撑我省的生态保护监管。
谢谢。
商洛日报记者: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请问如何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孟卫萍:
谢谢您的提问。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近年来,我厅积极采取措施,强化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一是完善法规制度。我们不断推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类省级法规、规划、文件等,不断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等法规、规划都有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专章。我们还出台了《陕西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体系。
二是加大科普力度。我们通过科普展板、科普书籍、科普视频、知识问答手册等载体,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尽可能让公众对生物多样性有一个从知晓、了解,到喜爱,到深入学习并主动保护的过程。尤其是针对孩子,我们多次组织亲子类的科普活动,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品质,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在心里生根发芽。
三是举办宣传活动。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们根据每年的主题,设计宣传海报和宣传页,通过媒体发布等方式向公众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各级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同时邀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代表,一起参与到宣传活动中来。我们还选取了陕西具有代表性的十种动植物以及陕西的英文SHAANXI作为基本元素,以蓝绿为主色调,代表良好的生态环境,设计了陕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志用以宣传。
四是征集推荐优秀成果。近三年,我们向生态环境部推荐了近2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有6个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这6个案例,分别从濒危极小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生态修复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助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更多保护思路和经验。这些案例,既是对我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认可和鼓励,也通过对案例的广泛宣传,让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从案例中找到如何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向。
谢谢。
葛晗梅:
下面,请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倍女士介绍商洛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关情况。
赵 倍:
各位媒体朋友们,非常高兴参加陕西省202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向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商洛,全境位于秦岭腹地,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生态屏障,先后荣获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18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24年入选全国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市、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执法监管、实施重点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较好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0%,广袤的森林就像一座巨大的绿色宝库,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目前,全市有种子植物1012种,陆生野生动物358种,水生动物百余种,豹、羚牛、红豆杉、秦岭冷杉等各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下面,我就“十四五”以来商洛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制定实施了《商洛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2020—2035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保护工作依据及相关具体落实举措,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严格落实《商洛市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抓总,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水利及公安、法院、检察机关等部门协作配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责任分工,初步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区)组织落实、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发布了《商洛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突出空间布局约束,将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纳入优先保护单元,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活动,开展生态功能受损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确保重要生态功能不降低。
二是开展监测评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支持,先后建成洛南、镇安等县及鹰嘴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丹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野生动植物保护视频监控平台。通过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建立健全畜禽遗传资源档案,陕南白山羊和岭南牛(巴山牛)获批省级保种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征集种质资源4大类286份,镇安岭沟贡米、丹凤龙眼葡萄纳入第一批陕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科学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设立增殖放流平台7个,近三年增殖放流经济鱼类170万尾、珍稀濒危物种大鲵、多鳞白甲鱼1.1万尾,有效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促进了水生生物生态平衡。对全市5大河流12个省控断面开展了eDNA生物多样性采样监测,主要针对各个河流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鱼类等3个主要水生生物种群、数量随时空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监测分析,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精准依据。
三是强化监管执法,筑牢秦岭生态保护屏障。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实地核查中省下发的4批自然保护地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和5批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开展“清风”“网盾”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及非法网络交易等活动,对涉及野生动物的野外栖息地、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猎捕、加工利用、运输流通、销售市场等开展全面排查。围绕秦岭“乱排乱放”“双高”交通建设及采矿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严格“双查”工作机制,开展“利剑治污”“春雷行动”等秦岭生态保护专项执法,有效巩固秦岭生态保护成果。
四是实施重点工程,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实施秦岭中段(南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和“百万亩绿色碳库”示范项目,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深入探索生态产品永续化、可量化、金融化、市场化、多元化、系统化“六化协同”路径,积极推进碳汇经营权流转试点,2024年完成全省首批CCER林业碳汇交易,并发行了首张林业碳票,实现了陕西省CCER林业碳汇交易“零”的突破,使生态“好颜值”实现经济高价值。实行“一树一策”“一群一档”,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洛南古柏”和柞水巴山冷杉群入选国家“双百”古树(群)。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实施陕西秦岭东段松材线虫病防控隔离带建设项目,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远低于省控指标。自202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以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以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为目标,推动生态要素变生产要素、生态价值变经济价值。建立核算评估机制,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梳理出农业产品、固碳释氧、休闲游憩、环境敏感型工业等17类275种生态产品。建成可视化生态产品价值和碳汇评估平台,实现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和碳汇量一键自动核算,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奠定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秦岭生态卫士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机制,积极争取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落地,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商洛力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葛晗梅:
谢谢杨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商州区分局局长雷关博先生介绍商州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等有关情况。
雷关博: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商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商州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有关情况。商州区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以夯实绿色发展本底为基础,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先后获评全国第六批、省级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高站位推动示范引领。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进行部署推动,赴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对接具体工作。制定印发了创建规划、工作方案及年度工作任务清单,有序推进创建工作。
二是坚持源头治理,高标准夯实环境本底。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全市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目前已完成陆生高等植物春季调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4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7天,同比增加13天。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格遵守“三线三区”规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99.25平方公里。深入开展秦岭“五乱”排查整治与违建“回头看”专项行动,10个省市台账问题完成销号。“十四五”以来完成营造林18.43万亩,顺利通过全省低碳近零碳试点中期评估。王山沟河流域涉锑治理项目稳步推进。修复矿山2497.65亩,治理水土流失30万亩。
三是坚持绿色优先,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我们抢抓西十高铁和西商融合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文体旅康养产业。持续高标准打造“赛事名城”排头兵,推动“赛事+旅游”深度融合,通过举办2024国际排联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低碳赛事、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际国内精品赛事,构建了城区、镇村全覆盖的健康体育运动网络,镇办、村社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立足“医养游体药食”六大康养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等生态优势,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快速转化机制,核算GEP总价值206.71亿元、张峪沟VEP价值3.42亿元,发放“生态贷”5.67亿元,相关案例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解。2024年全省“8·15全国生态日”活动在商州区成功举办。秦岭峡口红叶、熊耳晚霞、戴云山云海被评为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商州区被生态环境部列入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县(区)。
四是坚持全民参与,高水平凝聚强大共识。充分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重要交通出入口、公共场所和各类媒体平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借力各项体育赛事,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提升公众认同感、满意度。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环保志愿服务队,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宣传“五进”活动,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保护生态、建设美丽商州的行动中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化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大力培育绿色文化,发展绿色产业,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葛晗梅:
谢谢雷局长的介绍。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