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有关情况
来源:宣教处 发布时间:2025-1-10 16:22:17 【字体:大 中 小】
1月10日10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胡世军先生、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副总队长赵志勇先生,介绍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葛晗梅女士主持。
葛晗梅: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主动作为、加强部门联合,聚焦我省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领域及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严格规范执法、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胡世军先生、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副总队长赵志勇先生,向大家介绍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下面,先请胡世军局长作介绍。
胡世军: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有关情况。
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强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落实执法责任、优化执法方式、完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持续开展“利剑治污”专项行动,坚持严格监管执法与主动帮扶企业并重,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从3个方面作以简要介绍。
一、联动出击亮利剑,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自2020年起,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连续5年开展深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两打”),我省自开展“两打”行动以来,持续强化部门协作、拓宽线索渠道、加大打击力度,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我省继续深化“两法衔接”工作机制,不断拓展打击的深度与广度,构建严惩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测数据和危险废物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合力,对涉气污染源各类违法行为、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和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集中打击。全省累计办理“两打”案件172起,其中涉危废案件87起,涉监测数据造假案件85起,移送公安机关刑事立案13起(涉危废案件12起,涉监测数据造假案件1起),办理重大案件13起(涉危废案件11起,涉监测数据造假案件2起),发布典型案例22个(涉危废案例18个,涉监测数据造假案件4个),案件查办数量同比提升30.3%。办理第三方服务机构案件60起,有效维护环境监测行业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10月份,按照生态环境部安排部署,我厅联合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等五部门开展了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打击使用车载自诊断系统作弊器等10类突出弄虚作假行为。截至目前,全省完成了321家机动车检验机构的全覆盖检查,其中158家存在弄虚作假问题,生态环境部门对其中的138家予以立案调查;检查机动车维修机构250家,发现问题企业63家;检查其他维修机构425家,发现问题企业38家。针对发现问题,我厅强化调度督导,对各市(区)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对处置缓慢的进行现场督办,确保弄虚作假问题按期办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有力遏制了机动车检验机构造假乱象。
二、聚焦重点强执法,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深入推进固定源和移动源执法业务融合,聚焦重点涉气污染源、扬尘、秸秆垃圾露天焚烧以及重点区域和时段,抓好专项监督,强化常态帮扶,持续推进管控巡查,有效助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组织开展了20轮次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监督帮扶以及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钢结构制造行业和垃圾焚烧行业环境执法专项检查,帮助各市发现问题企业(点位)5331家,对于发现的问题,分别按照立行立改、限期整改、督办整改的方式分类处置,推动关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在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的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现场监督帮扶工作中,我省共选派了13轮次146名执法、监测业务骨干,赴7个省19个城市开展异地监督帮扶工作,共检查企业1723家。帮扶工作成绩同比大幅提升,多个轮次成绩优异,问题整改完成率和立案率两项工作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部署,组织开展了黄河干流、汉丹江(陕西段)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截至2024年底,全省黄河干流、汉丹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完成率100%,整治完成率87.6%,均超额完成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要求。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年初执法工作安排,组织开展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企业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及涉重金属企业专项督导帮扶,对2023年煤矿企业水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回头看”。健全与沿黄相邻省份联动工作机制,联合河南省、山西省开展了污水处理厂、涉水企业、水质断面及排污口跨区域异地交叉执法检查,以严密的监管确保黄河流域水质达标和水环境安全。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坚持源头管控,对24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79家涉重金属企业开展了专项督导帮扶。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督导各市建立问题清单,“一点一策”制定整改方案。核实确认并整改完成401个生态环境部交办的问题。
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当好秦岭卫士。认真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工作安排,围绕第二轮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涉秦岭问题、秦岭问题动态台账、秦岭区域自然保护区问题、生态保护红线疑似图斑问题、群众投诉等5方面内容,组织开展2024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督导执法检查,共抽查点位104个,发现问题12个,并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市生态环境部门,推动问题整改。组织涉秦岭6市全覆盖排查了全省233座尾矿库,持续巩固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切实担负起守护秦岭的时代使命。
在核与辐射安全保障方面,组织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执法检查以及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专项行动。全省共检查核技术利用单位1863家(次),发现存在问题460个,提出整改意见建议512条,督促整改问题477个,立案处罚3家。有效提升了核技术利用单位的辐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落实了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风险防控要求,筑牢了核与辐射环境安全防线。
三、优化方式提质效,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三个年”活动有关部署,将优化环境监管方式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之一,坚持“执法+服务”理念,努力实现监管效率、环境效益、发展质量相统一的目标。
一是强化非现场监管。转变执法方式,采用自动监控、视频、用电用能监控、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检查、走航车、无人机等非现场执法方式检查2907次。非现场检查发现问题121个。强化大气污染高值区等重点点位的提醒、监管、巡查,运用在线监控平台、用电监管平台、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向执法人员推送污染高值区域等问题线索,执法人员通过提醒靶向发力,精准发现环境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严格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继续实施常态化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不断发挥生态环境守法企业在日常监管中的正面激励和示范效应。2024年我省通过动态调整,将1294家企业纳入清单管理,将帮扶指导优先的原则融入到服务企业全流程,推行“守法激励、轻微免罚、过罚相当”等服务型执法,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与2023年相比,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检查企业次数下降17.14%,出动执法人员下降13.48%,上报执法检查记录下降12.65%,处罚案件数下降20.4%,处罚金额下降25.3%,累计减免处罚101次,涉及金额949.1万元。
三是加大帮扶指导、服务惠企等正向激励力度。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帮助企业查漏项、补弱项、固强项,提升绿色发展内生动力。2024年全省点对点帮扶企业2629次,对70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面对面法律法规政策及业务知识宣传讲解,向企业免费发送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资料1200余本,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非现场监管方式向680家重点排污单位推送自动监测日均值超标预警信息16165条,帮助企业及时关注自身排污状况,做到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有力度更有温度。
四是统筹规范涉企督导帮扶和检查工作。科学制定执法计划,在《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要点》中明确了年度现场检查计划并按月细化落实,统筹整合检查对象的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环境管理水平、守法状况、信用评价、信访投诉等信息,设置不同的检查比例,切实避免随意检查干扰企业正常运营的行为。为减轻企业负担,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我厅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生态环境领域涉企督导帮扶检查工作的通知》,专门就统筹规范涉企督导帮扶和检查工作进行了研究,提出7条具体工作措施并逐项落实。将厅内各业务部门的检查统筹为每个季度集中安排一次,将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监督帮扶由每月两轮次调整为每月一轮次,将各类行政执法统筹为每个季度集中开展,且在现场时间不超过10个工作日。同时,围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针对全省生态环境执法系统专门印发《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专项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非现场监管执法、推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严格禁止一刀切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以柔性执法助推我省高质量发展。
五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有效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把投诉举报作为推进生态环境社会共治的重要途径,持续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预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开展了噪声执法检查,发现并帮扶整改一般环境问题248个。2024年,全省共受理环境投诉举报3859件,办结3743件。省级层面对全省30件噪声典型案例进行督办,对55件新闻媒体曝光的重点环境问题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现场核查,推动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是打造过硬执法队伍,切实增强执法效能。紧贴实战练精兵,以突出实战、突出重点、突出联动、突出创新为原则,实施全年、全员、全过程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2024年共开展技能竞赛比武及各类培训12期(次),建成VR环保实战实训基地,开展两轮案卷评查活动,对3市6县开展执法稽查,对12个设区市2023年生态环境执法履职效能情况进行评估,为推动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依法规范履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是我的介绍,谢谢。
葛晗梅:
感谢胡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的名称。
中国网记者:
请问,我省在实现非现场监管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赵志勇: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省将科技赋能智慧监管作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执法中强化移动执法装备、走航车监测、无人机巡查、便携式气体分析仪、红外热成像仪等技术设备的应用,并通过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平台建设,用融合数据比对技术实现执法问题线索精准输出,大幅减少现场检查的频次。近两年,我省启动了多个“非现场”执法监管智慧化体系建设项目,着力提升“非现场”执法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陕西省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平台项目建设。通过集成执法业务相关的排污许可、污染源在线等23个系统的数据,对全省固定污染源进行精准动态画像,打破信息“孤岛”效应,实现一个智慧平台监测全网信息。同时对各类环境管理数据进行实时融合评价,赋予企业“红黄绿”三色码,实行差异化分级管控,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精准输出线索、异常数据复盘、视频联动回溯,实现全过程监管。系统还面向企业免费开通自愿学法、企业主体责任自查、风险防范预警、问题帮扶整改以及第三方服务超市等功能,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该项目目前已整合完成18个系统的数据,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正式启用。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各系统数据不能融合、非现场执法问题发现难、执法力量调配不科学等问题,由以往经验主义、蹲点守候的现场执法模式向数据驱动、线上固定证据的非现场精准执法模式转变。进一步深化科学、精准、依法监管。
二是建设“锚点”工作体系。全面落实部、省关于推进固定源现场监管执法“对象精准”要求,探索“锚点”工作方法。即以排污许可证内容为基础,将重点管理类企业的排放口、污染治理设施、在线监测设施站房、固废危废仓库等10个大类物理实体确定为现场执法过程关键“锚点”,通过数据建模及嵌入移动执法系统流程,将执法任务、执法人员、执法装备、监管对象及其所处环境的活动进行对应整合,实现现场执法过程可记录、可复现、可评估,实现精细化执法。
三是建设重点污染源执法智能管控数据终端分析系统。总结分析办理西安科纳检测校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纳公司”)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的经验,在西安、咸阳、渭南、韩城4市遴选了105家涉水涉气企业,利用该系统采用超高频方式,实时、同步采集现场在线监测设备端的数字与模拟量,依托数据加密存储、智能算法、海量数据分析、全程日志记录以及自动生成信息凭证等手段,实现对企业所有环境设备终端全面、细致的智能分析和统计,及时发现并永久本地化加密存储在线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与异常状况。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相关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拓展非现场监督帮扶的广度和深度,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坚强执法保障。谢谢。
葛晗梅:
谢谢赵副总队长的介绍,请继续提问。
环境保护杂志社记者:
请问,我省是如何强化行刑衔接,有效开展“两打”专项工作的?
胡世军: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省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工作中,以“利剑治污”专项行动作为“两打”的有效载体,构建“协同作战、资源共享、反应快捷”的环境执法监管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工作格局,持续强化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了联合惩戒环境违法犯罪的协作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联合共治。自2023年以来,共召开11次部门联席会议,对案件查办中的程序性、标准性问题进行梳理明确,对疑难案件进行会商,在案件查处关键节点压茬部署工作,形成“找问题—商对策—督办理—问实效”全过程“联合”。二是信息共享。畅通与公安部门的协助查询、互调信息的通道,完善信息共享、资源统筹、研判互通机制,推动部门数据等在案件查办中的应用,形成分析溯源合力。三是联合办案。借助司法部门办案优势,第一时间提请公安、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指导查办情节恶劣、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对污染损害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联合挂牌督办。赴重点市、县开展案件联合督导,实现对环境污染犯罪“全方位打击、全链条发力、全过程监督”。四是联合发布典型案例。以常见多发领域、环节为切入点,2024年联合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发布3件环境犯罪典型案例,培塑企业、群众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促进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社会治理转变。五是联合培训。与省检察院互派业务骨干挂职交流,从去年起,共同举办部门联合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会等25次,覆盖业务骨干2275人,实现严格执法与公正司法的良性互动。六是联合表彰。联合省检察院和省公安厅,对在“两打”专项行动中表现突出的39个集体和61名个人进行了全省通报表扬,增强了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和公安、检察人员的荣誉感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我省通过大案查办积累工作经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打通了“执法+侦办+检察+审判”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链条,推动案件查办能力进一步提升。
如在查办科纳公司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时,我省多部门上下联动齐推进、协同办案共发力,在调查取证、现场勘察、证据认定以及法律适用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密切协作,在10个月的艰苦作战下,科纳公司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成功办结,依法判处石某涛等6人1年2个月至9个月有期徒刑,对科纳公司判处罚金二十万元。案件公开宣判后,在全国第三方监测行业内起到了警示效应,同时,该案的查办也推动了《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管理规定》的制定出台,我省成为全国首家省级人大出台环境监测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管法规的省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统筹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紧密衔接,健全反应迅速、务实高效的联合执法机制,联动打造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作战平台,形成齐抓共管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的良好局面。谢谢。
葛晗梅: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