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模式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情况

来源:宣教处      发布时间:2024-10-29 17:23:58      【字体:

10月28日10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孟卫萍女士、副处长李旭辉女士、四级调研员傅晨女士,介绍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葛晗梅女士主持。

葛晗梅: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建立省际协同合作机制,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以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科普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全省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孟卫萍女士、副处长李旭辉女士、四级调研员傅晨女士,介绍我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先请孟处长介绍有关情况。

孟卫萍: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我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情况。我省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聚焦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监管、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全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以介绍。

一、扎实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厅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以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和秦岭污染防治专项规划为抓手,着力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今年5月,在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上,我省就做好秦岭生态保护工作作了交流发言。一是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年初印发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厅内任务分工方案》。组织执法、监管人员开展了2024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督导执法检查,督促中省生态环保督察涉秦岭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开展涉秦岭6市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整改销号备案工作。二是提升监管能力。在秦岭地区布设239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持续开展秦岭地区水、大气、土壤、生态质量和环境DNA监测工作。结合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遴选,我厅向生态环境部申报,拟在秦岭区域建立3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目前正在待国家复核审批。今年3月,联合省林业局印发《关于核查秦岭区域省级自然保护区疑似人类活动线索的通知》,下发8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疑似人类活动线索,组织涉及的市核实整改。三是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去年年底,在生态环境部牵头指导下,建立了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我省作为第一个轮值省,先后于去年12月和今年9月,在西安、汉中成功召开了第一届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轮值联席会议和中期调度会议。在联席会议上,涉秦岭六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共同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在中期调度会议上,成立了秦岭生态保护专家委员会。

二、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工作的通知》,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条件和流程提出了明确要求。组织各市对生态环境部下发的192个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线索开展核实,对核实的生态环境问题移交相关责任主体单位整改。开发并上线运行秦岭生态状况综合监管系统,定期对秦岭区域省级及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地开展遥感监测并对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开展核实整改。配合生态环境部对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保护成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我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明显,保护成效较为显著。二是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与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严守生态安全边界。对生态环境部下发的5批158个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图斑组织开展实地核实,并向生态环境部上报核查报告。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保护成效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从今年起,每年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工作。为此,我厅印发了《陕西省2024年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方案》,并举办培训班,指导和组织各市(区)开展今年的成效评估工作。三是开展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厅制定了《陕西省第五次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此项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按计划于2026年年底前完成。将通过调查评估,对全省生态系统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调查评估结果将服务于我省秦岭区域、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及全省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

三、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一是落实补偿奖励政策。我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落实创建工作奖励激励政策。对创建并被命名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实施生态保护纵向综合补偿,每年分别给予500万、200万元的资金奖励,推动形成点面结合、多层推进、亮点突出的创建工作良好局面。二是国家级创建工作卓有成效。截至目前,宝鸡市太白县等19个县(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宝鸡市凤县等11个县(区)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共有30个,总数位居西北地区首位。随着创建数量逐年增多、创建区域逐步扩大,示范作用逐步显现,在全省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新格局、树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新标杆、发展了转化“金山银山”新典范、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新体制,为全省创建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参考样板。三是省级创建工作进一步规范。按照《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有关要求,我厅开发建设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省级创建流程。2022年以来,先后有2批17个县(区)被省政府办公厅命名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推动国家级创建工作打好基础。

四、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我厅制定印发了《实施意见》省级部门任务清单,明确各部门具体任务,并及时调度工作任务进展情况。组织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编制了《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已报请省政府审定。二是开展专项普查。先后组织开展了陕西省黄河流域陆域和干流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秦岭外来物种入侵机制及早期预警研究,以及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摸清生物多样性底数,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支撑。三是加强科普宣传。组织开展了“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手册、海报及视频,组织编写出版《神奇的自然精灵——陕西珍稀野生动物》,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和生态环境科考研学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保护成效。2022年以来,《朱鹮、秦岭石蝴蝶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陕西留坝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秦岭川金丝猴科学监测与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6个案例先后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生态环境部组织进行了宣传报道,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和知晓率,提高了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下一步,我们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强化我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一是切实做好秦岭生态保护工作。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扎实推动我厅承担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年度重点任务和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会议重点任务落实。履行好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轮值省职责,强化秦岭生态保护监管,积极推动秦岭区域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二是不断强化自然生态保护监管。持续开展陕西省“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强化自然保护地内遥感监测发现的疑似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核查、整治,紧盯中省生态环保督察等涉及自然保护地以及生态恢复治理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开展第五次陕西省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工作。

三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推荐与复核评估工作。规范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规划审查、推荐审核及日常监管工作,强化创建过程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四是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认真落实《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实施。发布《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

以上就是我今天发布的内容,谢谢大家!

葛晗梅:

感谢孟处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介绍一下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

陕西日报社记者:

去年12月,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建立,涉秦岭地区七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近一年来,秦岭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

李旭辉: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2023年12月17日,为加强区域协作,更好统筹解决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和推动下,第一届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联席会议在西安召开,会上,秦岭地区七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标志着秦岭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建立。作为轮值省,我厅积极推动秦岭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有效运转,推动我省秦岭生态保护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在协调推进秦岭保护协作机制高效运转方面。按照第一届联席会议关于秦岭地区“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支撑、机制化运行”的要求,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我厅同秦岭区域兄弟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围绕《备忘录》一起加强交流,协同共进,扎实推进2024年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其中,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展了秦岭地区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组织召开了秦岭地区科技需求研讨座谈会,牵头成立了秦岭生态保护专家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持续开展秦岭地区遥感监测,实现“双月”全覆盖;河南省开展秦岭地区省级遥感监测;湖北省协同推动跨省域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改;重庆市推动县区间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四川省召开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现场会;甘肃省印发《关于加强甘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建立健全秦岭长效保护机制;青海省加大秦岭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并强化科技支撑;今年9月,我省成功主办秦岭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中期调度会,举办了面向六省一市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的秦岭生态保护监管培训班。秦岭生态保护协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不仅为7省(市)破解自身秦岭生态保护难题提供了科技支撑和交流平台,同时推动了秦岭区域生态保护在纵向(部省联动)和横向(省市协同)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秦岭生态保护迈上新台阶。

在落实秦岭生态保护监管重点任务方面。我厅不断加大秦岭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力度;全面加强秦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和保护成效评估。我省秦岭地区生态质量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厅将协同秦岭区域其他兄弟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共同推进秦岭地区生态保护。一是着重做好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对生态环境部每2个月下发的秦岭地区遥感监测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组织开展核实,对核实的生态破坏问题,移交并督促相关责任主体整改到位,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小毛病”发展为“大问题”。二是做好秦岭地区生态状况评估。结合我省第五次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工作,全面评估秦岭地区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功能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总结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保护建议。三是协同推进秦岭地区生态保护。持续推进秦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结合6.5环境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系列宣传活动,以及国家发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典型案例,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保护秦岭的意识。配合下一届轮值省做好第二届轮值联席会议筹备等工作。

谢谢。

葛晗梅:

请继续提问。

《环境保护》杂志社记者: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方面,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旭辉:

谢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近年来,我厅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以创建为抓手,守护好三秦大地的绿水青山。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创建基础工作。坚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加强对创建地区工作指导,严把规划论证、遴选审核、动态监管“三个关口”,形成规划先行、标准引领、达标创建、动态管理的创建模式。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纳入生态保护纵向综合补偿,对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每年给予资金补偿。

二是坚持分类施策,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我省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迥异,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省级加强统筹谋划、突出分类指导;开展创建各市、县(区)坚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开创了全省同向发力、奋勇争先的创建工作局面。目前,全省已有60余个县(区)启动了创建工作,同时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宝鸡市、铜川市也先后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各市、县(区)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换路径、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向纵深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示范样板,支撑美丽陕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是突出宣传引导,形成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为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我们在省生态环境厅门户网站专栏、陕西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平台上发布创建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为创建工作树立了先进典型,带动了广大创建地区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的积极性。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创建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各有特色的“两山”实现路径,为美丽陕西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生态环保力量。

谢谢。

葛晗梅:

最后一个问题。

《人民日报》陕西分社记者: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傅  晨: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2022年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和20条保障措施。为确保任务落实,我厅将重点任务按照部门职责进行了分解、细化,将任务分解到省级29个部门。我厅每年进行一至两次调度,并向省政府报告各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今年1月,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发布后,生态环境部根据新时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以及“昆蒙框架”目标,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2030年目标和2035年目标。为进一步提高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动《陕西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落实,我厅会同省级相关部门,编制了《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送审稿)》。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修订并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多项法规。这些法规覆盖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等领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全面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相关部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对影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初步构建。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措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呈现四区(秦岭、六盘山-子午岭、大巴山、岷山-横断山北段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两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和秦岭国家植物园)、多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中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区域等)的空间格局。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绿水青山成为主色调。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稳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三是生物安全管理逐步强化。近年来,我省开展农田、森林、草原、湿地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持续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深入实施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和秦岭青松抢救工程,松材线虫病疫区、疫点、疫情小班、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连续两年保持整体下降。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依托环境DNA生物监测实验室,成功完成了基于123个省控断面的环境DNA鱼类多样性调查试点工作,基本掌握全省鱼类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在黄土高原子午岭和秦岭皇冠山建立森林固定大样地,并纳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用于开展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多年连续监测显示,秦岭重点旗舰物种得到有效监测保护,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持续扩大。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研究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各类野外研究监测基地,开展动植物资源专项调查,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平台,持续开展长势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搭载天宫二号进行太空育种,拓展重点古树遗传基因保存延续新模式,为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谢谢大家。

 

打印】 【关闭窗口
网站声明   隐私声明    网站地图    机关联系电话    

陕公网安备 61010202000189号

版权所有: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主办  陕西省环境信息中心维护     您是第 位访问者      陕ICP备05006797号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省政府大楼10层     邮编:710006   网站标识码:610000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