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在冬奥期间对低碳有哪些认识?

公众在冬奥期间对低碳有哪些认识?

时间: 2022-06-06 17:51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徐滔 余新春 张立

近年来,我国冰雪场地设施规划与建设成效显著提升。申办冬奥会以来,各地积极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大力推广冰雪运动,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迎来高速发展。滑冰场馆、室外滑雪场建设大幅超越预期。2016年,我国规划将在2022年前完成至少650座滑冰场馆、800座室外滑雪场的建设及场地开发。在2021年,滑冰场馆实际已完成654座,较规划进度增长317%;室外滑雪场实际已完成803座,较规划目标增长41%。

全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扩张态势,总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增至2020年的6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0000亿元,实现10年近4倍的飞速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运营、装备制造、冰雪旅游等冰雪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将高速、稳步进入成熟市场运营阶段。

为了解大众低碳生活现状,企鹅有调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对公众冰雪运动参与情况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通过对公众参与冰雪运动、践行低碳减排行为以及低碳冬奥在公众层面的影响等调查分析,形成了以下结论。

公众与冬奥会:网民对冬奥低碳管理工作认知度较高

从关注度来看,六成网民对本届北京冬奥会保持关注。通过媒介观赛与购买周边纪念品是公众参与冬奥会的主流方式,分别有62.2%、55.4%的网民通过互联网、电视直播观看比赛。开幕初期,已有18.4%的网民计划购买冬奥会相关周边纪念品;随着“冰墩墩”“雪容融”走红,网民购买冬奥纪念品的热情持续高涨。

从公众认知来看,北京冬奥会办奥理念深入人心,超八成网民认同支持北京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其中,廉洁办奥最受认可(89.1%),其他依次为绿色办奥(86.6%)、共享办奥(83.2%)和开放办奥(83.1%)。具体而言,网民对绿色建筑、赛场可持续利用、绿色电能等低碳管理工作认知度较高,对造雪制冰技术等低碳举措认知相对有限。在低碳冬奥措施上,最受认可的是绿色建筑(69.8%),其次是赛场可持续利用(65.6%),第三是使用光伏、风电等绿色电能(60.7%)。只有38.1%的网民认可环保型制冷剂制冰对低碳冬奥工作的助力。

从冬奥弘扬中国传统精神价值来看,多数网民认可冬奥会在国家、民族、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72.9%的网民认可其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68.4%的网民认可其能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从冬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举办冬奥会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获半数以上网民认可,52.7%的网民认为能够完善体育场馆设施,促进冰雪运动大力发展。

公众与冰雪运动:网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种类较为丰富

通过公众对冰雪运动的印象词来看,网民对冰雪运动有着正面、积极的评价。印象标签主要包括“富有挑战、活力、专业、刺激、美感、有趣”等。调查发现,网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种类较为丰富,覆盖多种滑雪、溜冰项目。其中,网民参与仿真溜冰项目比例最高,达13.6%。其次是自由式滑雪(10.6%)及双板滑雪(10.2%)。整体来看,滑雪项目较受欢迎、热度更高。

从参与频次看,高门槛、高难度的冰雪运动参与频次偏低,集中在年均1次—2次及1次以下。相较之下,冰钓、冬泳的参与频率较高,每年参与10次以上的受访者分别达12.6%与10.6%。预算方面,网民平均花费千元上下,平均消费预算最低与最高的项目分别是仿真溜冰(689元)与越野滑雪(1588元)。整体来看,滑雪项目的消费预算高于冰上项目,网民参与经济实惠冰雪运动的比例更高。

数据显示,网民参与冰雪运动时普遍结伴而行,同家人一起及同朋友或同学一起参与的分别占53.7%和48.1%,仅13.3%的网民独自一人参与。从年龄来看,30岁以下网民与朋友、同学一同参与冰雪运动的比例(55.8%)在所有年龄段中最高,3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网民与家人一起参与冰雪运动的比例更高。这表明冰雪运动在年轻群体中的社交作用更为明显。

除社交功能以外,网民对冰雪运动感兴趣或参与的主要原因还有个人兴趣(32.4%)、认为冰雪运动很刺激很酷(31.8%)和认为冰雪运动是一种更好的健身方式(31.3%)。此外,30.9%的网民是陪孩子玩,这说明很多家长已经或愿意带孩子参与冰雪运动。

此外,20.7%的网民认为冬奥会等冰雪类赛事活动对冰雪运动起到明显带动作用。而网民不考虑参与冰雪运动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专业场地。

公众与低碳生活:近八成网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意愿强烈

冬奥会不仅带动公众冰雪运动参与热情,更广泛传播了低碳生活理念。其中,网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意愿强烈的占比近八成,但有超三成网民担忧降低生活质量。这表明,有部分网民虽然认为低碳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活质量,但仍会践行。其实,低碳生活是一种适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会长远地提升幸福指数。

在实际践行中,低碳行为已覆盖衣食住行等多方面,但践行深度仍有待提升。具体来看,网民低碳行为涉及办公、居住、出行等多个场景,但除了节水节能属于高频行为,其他低碳行为的践行情况在5分制下得分均处于3分—4分之间。其中点外卖自备餐具得分最低,仅3.1分;外出自备洗漱用品、旧衣物处理及自觉垃圾分类行为频率得分均为3.4分。可见多数网民在日常生活中能践行节约水电、按需采购、剩菜打包、尽量公共交通出行等低碳行为,但在住酒店自备洗漱用品、购物自带环保袋、旧衣捐赠回收、自觉垃圾分类和点外卖拒绝一次性餐具等方面践行情况欠佳。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相应成本约束;另一方面,网民尚未培养起相应行为习惯。如何鼓励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未来应当关注的话题。

公众是落实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体系的重要责任主体,提升公众对低碳生活的理解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能力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未来应深化公众对低碳生活重要性的认知,并对如何“从我做起”给予明确的宣传引导。

作者徐滔系腾讯数字舆情部总经理;余新春系腾讯企鹅有调高级研究员;张立系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