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应如何保护湿地?
作为内陆省份,我省的湿地资源与沿海相比并不丰富,但也正因为如此,现有的湿地资源对三秦父老来说愈显珍贵。4月28日,省林业厅公布的我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我省8公顷以上湿地总面积达30.8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5%。湿地如何保护?将是陕西面临的一个长久课题。
本报记者 张权伟 实习生 许瑶
因为是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之地,她被称为“鸟类的乐园”;又因为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她又被称为“地球之肾”。她叫湿地,是与海洋、森林并称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对于我们有多重要?让我们仅用一组与雾霾有关的数据来说明。
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测算,陕西关中地区现有的14.35万公顷湿地,年可降尘2.47亿千克。关中的森林和湿地年滞纳的颗粒物实量相当于2074万辆机动车的排放量,可吸收二氧化硫等污染物27366万千克。湿地如同人体的肾脏一般,不断地为我们清除着身边的废气杂尘。
4月28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我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全省共有4个湿地类12个湿地型,其中8公顷以上湿地总面积达30.8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5%。与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相比,全省湿地总面积增加了1.56万公顷,增幅明显。在这份调查成果之后,记者进一步对岐山、西安、大荔等地的湿地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为您近距离地揭开陕西湿地及其相关保护情况的面纱。
渭河岐山段湿地:建设技术其实蛮高的
岐山县治渭办主任魏军刚:“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人工干预最小化,生态建设最大化。”
“大家一起在凉亭这边合张影吧!”5月8日,家住岐山县蔡家坡的王远先生站在渭河边上,背着相机,正在指挥着老朋友们选好角度,准备为大家合影留念。这是他首次组织的初中同学聚会。“蔡家坡湿地公园这边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简直就是家门口的生态公园。前几天我把公园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大家都不相信这是如今的蔡家坡!”谈起为何要把聚会的地点选在湿地公园,王远如此说道。
岐山蔡家坡渭河湿地公园位于渭河的中游,地处渭河岐山段,依托水利工程而建。以前渭河蔡家坡段只有光秃秃的河滩,没有路也没有治理方案。尽管老百姓的住宅区离这边只有五六分钟车程,也很少有人前来。现如今,蔡家坡湿地公园已经是蔡家坡老百姓每天下班后休闲娱乐的必选之地。
“环境的改善,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据岐山县治渭办魏军刚主任介绍,蔡家坡渭河湿地公园建设初期就受制于没资金、没技术、缺人力等重重困难的掣肘。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遭遇的第一个难题就是:10多公里的河道杂草丛生、河滩坑洼不平。
后来他们通过试验田试验、大面积大田试验等方法,进行埋条、扦插、埋根等繁殖试验,终于取得了芦苇栽植技术的成功经验。随后在选苗上因地制宜,选取对于本地而言最具优势的芦苇壮根苗进行栽植,保证了芦苇成活率。如今渭河岐山段十里芦苇景观长廊的优美画面正呈现在人们眼前。
蔡家坡湿地公园的水质生态净化区,还是国家级岐渭水利风景区的主要功能区和宝鸡渭河“百里画廊”万顷芦荡的主要承载区。区内有水道5公里、湖面16处、水面38万平方米。河流北岸的污水处理厂每天会排进4万吨水,通过2.3公里水道湖面在水质净化区停留一周,经过沉降、净化后逐步流入渭河,这也是渭水变清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人工干预最小化,生态建设最大化。”魏军刚主任反复强调说,只有这样,湿地的建设和民生的发展才会相得益彰。
渭河西安段湿地:用生态方式治理污水
西安市渭 河城市段管理中心副主任冯闯民:“湿地是我们母亲河的最后一道防线。”
每逢周末,位于西安城北的 灞湿地公园内便人潮涌动。只是很少有知道,在距离这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侧仅几百米,还有一块同样位于渭河南岸的狭长湿地,名为华山湿地,长约2000多米。尽管与摩肩接踵的 灞近在咫尺,但这里却着实称得上寂静,鲜有人问津。也难怪,即便是偶尔有兴趣来此寻求美景的游人过客,在刚刚踏进去的那一刻都会选择掉头离开,一股呛人的恶臭味扑鼻而来。华山湿地的始端,是承接着第四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流出的再生水的漕运明渠。除此之外,旧城区、北关和西北郊西半部区域的雨水也会被引入到这里。
“现在闻到的气味已经比几年前好多了,以前污水那可是直接排入渭河,水的颜色都是沥青色的,几公里外都可以闻得见臭味。”西安市渭 河城市段管理中心副主任冯闯民说。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从华山湿地的起点开始,经过12个人工湖泊,一直走到了湿地的入渭口。这些湖泊相互串联贯通,里面种植了大量冯闯民他们自己培植的芦苇和菖蒲。“在像华山湿地的湖泊里种植这些植物,最大的作用就是使污水在人工湿地的土壤等基质表层流动,依靠植物根茎与表层土壤的拦截作用以及根茎上生成的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污水得以净化。”冯闯民说。果然,越往深走,记者的鼻子越来越舒服,刚才还刺鼻的气味渐渐淡了,转而是一股青草的味道。
同样利用人工湿地来防止污染的举措,也被用到了渭河的另一排放口——河的治理上。这是一条曾经被打上了“西安污染最严重水域”烙印的河流。“818公里的渭河,这里是最大的污水口。”尽管几乎天天见到这条河流,但当向记者描述河流之前的污染状况之时,冯闯民依然显得有些激动。现如今,除去最近几年西安市政府在市内对于河水质的大力整顿,在对于河水质的大力整顿,在河的入渭口,一片建设面积达1200亩的湿地也正在对河水质的进一步改良发挥着作用。
与一般处理污水的方法不同,河人工湿地工程采用的是一种生态治理污水的方法。通过采用人为因素形成的湿地,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符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协同作用,经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附和微生物降解来实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2013年7月,该项目顺利通过西安市环保局的验收。现如今,走在这片人工湿地中间的小道上,千亩芦苇在改善水质的同时,也成了西安城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事实上,华山和河这两个湿地的建成,只是西安市“八水润长安”这个大规划之下的一小块。据西安市水务局统计,八水润长安工程启动两年多来,已先后建成了包括 灞湿地、沙河水街、沣河湿地在内的10处大型湿地,新增湿地面积1.49万亩。这些湿地,无疑将为整个西安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
“都说湿地是地球之肾,但我更愿意从河流的角度去理解湿地,她是我们母亲河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想更好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我们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加强湿地的监测、增加湿地面积、提升已建成湿地的品质等等。还有我们的老百姓,也要爱护我们的湿地。”冯闯民说。2014年,已经在渭河畔工作了18年的他,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江河卫士”。
大荔黄河湿地:一项很重要的旅游资源
大荔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苏宏章:“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浩浩渭水,历经千里奔腾之后,终抵秦东。在这里,她不仅迎来了她的最后一支支流洛河,而且将要走向她最终的归宿黄河。这便是陕西省最大的河流湿地保护区——黄河湿地。
如果将时间倒退回上世纪90年代,这里给当地百姓最大的感受便是灾难二字。由于毗邻洪涝灾害严重的黄河,只要后者一涨水漫过堤坝,村民们一年的辛苦成果便瞬间被摧毁。经过整治后,全部完工的黄河雨林上延及续建工程,不仅将昔日的黄河滩变成了万亩鱼塘,使数万名群众免受洪灾威胁,还使得黄河湿地旅游业意想不到地渐渐兴旺起来,改变了此地过去单一的经济结构。
五月的阳光,明媚却又不那么晒人。站在大荔县福佑古寨的观景台上向东远眺,几公里外的黄河清晰可现。在黄河西岸的陕西这边,上万公顷的池塘、湖泊、沼泽等湿地类型星罗棋布,数不胜数。在这中间,一条沿黄公路横插而过,将大荔黄河湿地和北边的洛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尽管并不是周末或者节假日,但在5月6日这一天的下午,依然有来自大荔及其周边县市的游客驱车来到黄河湿地,一边欣赏水天一色的美景,一边品味着鲜嫩美味的黄河鲤鱼。又或者,如很多游客一般,缓缓开着汽车,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相机捕捉到滑过湿地保护区的稀有飞禽。
游客们来此拍鸟并不意外,据大荔县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冯军龙介绍,大荔黄河湿地区现有野生动物资源中,光鸟类就有72种,两栖爬行类14种,兽类1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以丹顶鹤、大鸨、黑鹳为代表的一级保护鸟类有5种,以大天鹅、灰鹤、白鹭等为代表的二级保护鸟类有10种;属于《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名录的有8种,故该地区列入国家及国际保护的鸟类为23种。
如此丰富的天然资源,使得大荔县政府很快意识到了这之中的商机所在。2014年9月1日,大荔县政府网站公布了县文物旅游局制定的《大荔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在这份项目规划书中,县文物旅游局计划在大荔县东部的范家、平民、朝邑、赵渡四镇沿黄河地区,建设总面积达2000公顷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大荔黄河湿地公园中将主要包括黄河湿地芦苇海、万亩莲塘、候鸟观赏保护区、生态渔业养殖区、黄河古渡景观区、黄河漂流及亲水文化体验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大荔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苏宏章说,“项目建成后,黄河小北干流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对于有效保护黄河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同时,项目区预计年可接待旅游观光10万人次,实现旅游服务收入2500万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卓悦)